第30版:攻坚战报-江苏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盐城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盐城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
2020年,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制图/刘伟龙)
 

2021年1月5日,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给盐城市委、市政府发来一份贺信:2020年,盐城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2020年以来,盐城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发展战略,持续走好“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发展路径,坚定生态自觉,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美丽盐城建设作出了贡献,绘就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品质”同步发展的华丽篇章。

打好“主动仗”,构建生态新高地

碧水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推动环境保护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盐城市紧紧围绕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和水质断面达标提升攻坚目标,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性措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202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3.52,全省第一,同比改善11.3%;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5%;优良天数308天,优良率84.2%,环境空气质量率先达到二级标准。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100%,34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97.1%,同比上升8.9个百分点。21条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全市非电行业减煤140万吨,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40%。

按照“一中心两区域多站点”的监测监控体系建设目标,盐城市扎实推进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建设,积极推进首批两个“绿岛”试点建设,新建水质自动站12个、乡镇(街道)空气自动监测站121座,加快补齐市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短板。全面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建成3万吨/年废盐综合利用项目,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27.3万吨/年。

同时,盐城市高标准、严要求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销号工作,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盐城市的10项具体问题和532件环境信访问题,均已完成整改销号。

把握“新方位”,展现时代新作为

盐城,一座因海而生的大美城市,集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于一身, 2019年成为我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以来,好生态更成了盐城的一张靓丽名片。

为推动区域联动保护,盐城市持续办好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筹备全球滨海论坛,着力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保护管理体制,努力探索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路径。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推动建立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助力国家黄渤海生态区二期申遗。2020年9月,沿黄(渤)海6省市15个市(区)检察院在盐城共建黄(渤)海湿地检察保护联盟。2020年12月,黄海湿地研究院揭牌。

同时,盐城加快发展“生态+”经济,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提升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品质,加强湖荡湿地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的旅游空间格局,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努力让“美丽风光”变成“美丽经济”。

2019年,盐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启动实施串场河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建设,抓紧实施西部湖荡湿地退圩还湖工程。2020年,全市共新造成片林10.77万亩,改造提升9.73万亩,建成65个绿美村庄,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达到24.72%。

积极“促转型”,谋划绿色新产业

盐城市以市域南部世界遗产地和北部大工业为载体,在绿色自然生态、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能源消费、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系统发力,加快形成绿色协调发展集群,打造绿色循环大工业基地。

盐城市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187家。扎实开展“三项清理”,利用闲置资源新上项目274个,盘活闲置土地1.2万亩、闲置厂房258万平方米。坚定不移主攻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和钢铁四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增添了发展动力,更释放了绿色发展红利。

依托资源禀赋,盐城实现风光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先后编制出台了《盐城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好产业选择、科技研发、后期维护全产业链布局。盐城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近1/2、全球1/10,城市用电60%来自无碳发电,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

2020年,盐城市铁路货物运输总量为106.1万吨,公路货运量9874万吨,水路货运量10222万吨,铁路水路运输占比51.1%。全市149家内河港口持证码头企业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部提升到位,共建成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480套,占全年计划任务的103%。盐城籍小吨位货船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已完成4114艘,占年度计划的102.85%,超额完成年度改造指标。

聚力“高颜值”,塑造城市新形象

盐城市坚持城市与乡村同频共振,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主动回应群众环境诉求,不断增强群众生态福祉,以更高颜值塑优城市环境。

盐城市实施总长度84公里的市区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生态保护屏障。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加快推进串场河、新洋港、蟒蛇河等重点河道景观带建设,展现“百河之城”新魅力。用“绣花”功夫管好城市,抓好背街后巷、老旧小区等常态化整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造林面积连续3年全省第一,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同时,盐城对标对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打造美丽乡村。盐城累计建成盐都佳富、大丰恒北等省特色田园乡村47个,总数占全省的1/3,全市建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占比达到64.53%。

盐城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盐都区成为苏北唯一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创新实践基地命名的县市区,建湖县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东台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紧盯“新使命”,赋能开启新征程

“盐城要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对盐城的发展定位。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盐城市将继续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启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以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湿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让生态变资源、变资本。

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以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为主线,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拓宽市区机械化清扫保洁区域,确保市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县城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加强船舶污染防治监管,计划年内完成300艘次船舶燃油检测指标。强化港口码头污染防治管控,利用大数据及云平台对港口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实时有效监控。

打赢碧水保卫战。完善重点考核断面长制,明确51个省考以上断面市县两级断面长,推动各地对51个省考以上断面逐一制定达标保障方案。推动市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确保射阳、滨海、阜宁、响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0%以上。2021年年底前,消除城市(县城)黑臭水体,实现河道“长制久清”。启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净化湿地建设,开展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预警,持续开展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

推进净土保卫战。优化危险废物处置结构,建设与产废相匹配的危废处置利用能力;确保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5%;强化4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监管,保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0%;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计划新建农村生态河道400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省定要求。

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深化“三项清理”行动,在城市推进低效闲置工业厂房、商业楼宇等存量资源二次开发利用,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完成江苏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确保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8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容量70%以上。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探索创新林权交易,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开展浒苔绿潮联防联控,提高海洋生态稳定性;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及省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后续整改。

盐城,连续3年上榜旅游业“最美中国榜”,以“两海两绿”为发力点,全力以赴做好“海”“绿”大文章。大美湿地、水绿盐城,向世界伸开热情的双臂,展示着世界自然遗产地、东方湿地之都的无穷魅力。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