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版:攻坚战报-江苏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文明建设越走越实
镇江在绿水青山间跑起来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制定实施改革方案,践行实施80项重点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越走越实

 

近年来,镇江市秉持“扬长、补短、务实、创新”原则,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镇江模式”,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

机构改革后,根据镇江市委、市政府部署,镇江市生态文明(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发改部门划转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2020年,江苏省委深改委将“推动镇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年度改革任务,镇江市委主要领导任挂钩领导,镇江市生态环境局认真履行生态办职责,认真谋划五年规划,制定实施改革方案,践行实施年度80项重点任务,团结各地、各部门,全力推动生态文明综合改革和建设工作走实走深,为高质量发展释放绿色动能。

系统布局,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充分挖掘山水资源和交通优势,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聚力打造沿东西向三条发展带。

“南线”突出绿色生态发展。以省道S122、规划宁扬宁马城际为轴线,主动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重点布局高效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面向城市群服务的“菜篮子”“后花园”“休闲地”。

“中线”突出产业创新发展。依托宁镇山地北侧沿G312区域、南侧沿G42区域,搭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西端”全面对接南京紫东地区,“东端”深度融合镇江主城,切实增强市域整体发展的拉动力和支撑力。

“北线”突出沿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转型发展。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建立多层次湿地保护系统,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绿廊”的同时,统筹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充分展现“江河交汇”的独特魅力。

城乡统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召开镇江市建设美丽镇江推进大会,高标准部署推进“美丽镇江”建设。

聚力主城“山景”改造。依托城市山林特质,推动山、水、城和谐相融,对主城区26座山体进行“一山一景”改造,构建“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全市累计新增各类城市绿地544.93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4%,2020年新增成片造林1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和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25.4%。

建设“低碳”景区。制定低碳景区评价办法,根据低碳管理、低碳环境、低碳技术、低碳设施和低碳文化等5类指标分设3个等级。 从提升低碳旅游基础环境、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倡导绿色餐饮等方面入手,成功打造茅山低碳景区等一批试点。

探索生态“经济”路径。整合全市农业农村服务平台系统,打造“亚夫”直通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展销服务等三大平台。加大产学研合作,推动村办合作社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共建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28个典型村“一村一所”实现全覆盖。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优质农产品基地占比达60%以上。

多元运作,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加强政府引导,撬动社会各方资本投入绿色发展,绘就“最大同心圆”。

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采用BOT运作模式,由市政府联合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以“海绵+治黑+治涝+环境提升”为目标,推动道路、新老小区LID整治,荣获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优秀城市,实现试点区域易淹易涝片区和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夏季热岛效应强度下降0.9℃。

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建成镇江、丹阳、句容3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成为苏南五市首个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的城市。与长江三峡集团签署《共抓长江大保护合作框架协议》,采取“资本+专业化技术平台”模式,采用国内首创工艺,推动实施污泥和餐厨废弃物协同处理工程,资源利用率达到100%,这一做法在湖北荆门、江西九江等地被成功复制。

市场化建设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推进股权合作,以城镇污水治理为切入点,以项目合作形式,融资8亿元推动建成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深化地方水务平台市场化改革,理顺污水处理价格机制,形成可推广的城镇污水治理新模式。

长效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

以改革激活力,以创新促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加强改革集成。制定出台镇江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和生态文明(低碳城市)建设2020年九大行动任务,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污染修复治理、资源总量管理、生态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六大机制,项目化、系统性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突出标准规范。制定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细化长江岸线资源使用、退出机制。在全国较早制定市级绿色工厂认定规范和指标体系,进一步明晰全市绿色制造骨架,纵向推进绿色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以及供应链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市级绿色工厂62家。

健全监管服务。制定实施绿色金融“五条举措”,构建“一日达”服务、额度扩容、延期付息等服务机制,搭建“绿色助企行、贷动双胜利”对接会等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型”环责险品牌。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成立市生态环境调度中心,完成各类环境线索和资源数据集中整合。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