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版:攻坚战报-福建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绿色共治齐发力 碧水蓝天焕新颜
为有源头碧水流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有源头碧水流
南平市做好“水”文章释放“水”活力
 

地处福建闽江上游的南平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延平区汇合为闽江。南平境内溪流绵延纵横,全市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4条。多年来,南平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157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5.56倍、全省人均水平的3.48倍,水能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存量均居福建省首位。

作为福建生态屏障的南平市,为把一江碧水送下游,近年来立足当地实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治水兴水,在“治、管、护、融”上起发力,在小流域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方面打好组合拳,治出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颜值。

护好源头 让闽江清水长流

南平市是福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成为南平市的必然抉择。

南平市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科学有序开展区域治水,坚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用水、坚持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共建“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

为有效保护好水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南平市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完成投资82.6亿元,建设安全生态水系58公里,大大改善了闽江流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促进了闽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高质量水环境保障。

为确保饮用水安全,制定出台《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印发《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督查南平市地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问题整改方案》,建成并投运15座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确保源头管控到位。

同时,同步建设投运闽江流域在线可视化监管平台,在两岸入河排污口及小流域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推进810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排污口整治648个。深化畜禽养殖监控平台推广应用,将全市畜禽养殖和养鳗企业纳入生态云平台进行监管,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用数据服务”的能力。

精准施策 确保水生态安全

南平市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作为改善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口,在关闭拆除禁养区生猪养殖场及可养区经改造仍未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上精准发力,严厉打击养殖场违法排污、非法占地、违规建设等行为。通过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突出的延平区,境内20条劣Ⅴ类小流域全部消除,水质状况大幅提升,大大改善沿溪两岸村容村貌。同时,出台转产转业扶持措施,鼓励引导退养人员生态养殖、另谋就业,跳出了“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循环怪圈,保障了闽江水生态环境安全。

为切实解决禽类养殖等群众身边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南平市有针对性地对小流域监测数据超标断面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其他涉水企业、单位进行排查,生态环境、农业、林业、自然资源、公安、电力等部门密切协调配合,督促涉水企事业单位环保主体责任落地落实落细,以“全覆盖、无死角、零容忍”的姿态严防畜禽养殖污染反弹回潮。配套制定《关于落实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鳗鱼养殖规范管理的通知》等,推动养殖行业完善发展规划、科学转变养殖方式,提高粪污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率,确保流域水环境安全。

2020年1月~11月,南平市境内3条主要河流27个水质评价断面总体水质状况优,水质类别为Ⅱ类;Ⅰ类~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Ⅰ类~Ⅱ类优质水质比例为96.3%,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1.1个百分点。

如今,走在田间地头,猪粪臭味没了,水清山绿空气新,处处瓜果飘香,一片新农村景象。

齐抓共管 做好“活水”文章

放眼南平各地,河溪水面倒映着两岸青山、树木和绿竹。长期以来,南平市在治水方面抓住关键环节,围绕突破难点问题,切实保护好水资源。

一是建立健全流域管护机制,压实管河护河职责。充分利用河湖长制平台,发挥河长、河道警长、河道专管员作用;依托环保网格化监管、“源头治理+”护水模式、“一流域一专班、一流域一方案”等小流域整治措施,为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在水生态环境补短板、助提升上下功夫。全市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到90.6%;建成投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7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29%;开工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补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短板。

三是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万人保洁”机制。在农村开展环境卫生治理,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城乡联动、共建共享”的农村环境卫生常态长效保洁的新路子。将城市环卫机制导入农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农村卫生保洁市场化运营,实现垃圾收集、清扫保洁、中转运输、终端处理一体化运作。

四是首创“水美经济”建设,治水兴水。着力以水补山、以山带水,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涵养优质水源,提升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整合组建“水生态银行”运营公司,高效优化水资源要素配置;引入社会资本,全力打造现代渔业、包装水、水上运动休闲和立体农业等水生态全产业链;创新“绿水补偿考核机制”和生态巡查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长效保障。同时创新“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并推动向水美乡村、全域水美延伸建设。

陈伟 林奥 王骥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