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版:攻坚战报-福建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驻村书记:为村民守绿生金
生态扶贫的福建答卷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驻村书记:为村民守绿生金

范宜涛(中)
陈文盛(右)
时磊(左一)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集聚人力、物力、财力,久久为功,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成立了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厅领导挂钩联系扶贫点制度。一批批来自生态环境系统的驻村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来到田间地头,发扬环保铁军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添砖加瓦。

■ 范宜涛: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驻武平县袁下村第一书记

地处武平县梁野山脉半山腰下的袁下村,群山环绕、满眼青翠,有着良好的生态底子。2017年12月14日一早,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驻武平县袁下村第一书记范宜涛背上行囊赶赴袁下村。辗转10个多小时到达袁下村后,他没放下行囊就坐着摩的直奔村部。

村子小,既没有村财收入,也没有产业资源。翻开村里的台账,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9户56人,范宜涛不由得锁紧了眉头。“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

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看好”这位从机关办公室走出来的干部。“坐办公室的怎么可能接地气?”村民质疑的目光并没有让范宜涛打退堂鼓,在他看来,袁下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三年来,范宜涛和村两委一手抓党建,一手抓脱贫。不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好党群服务中心,做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规范化建设,还成功探索出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贫困户)参与”的党建扶贫1+2模式。

如何拔掉穷根,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范宜涛一家一家敲门,挨家挨户调查走访。2016年2月,贫困户林相福一个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既当爹又当妈,上面还有年迈的老母亲,一家四口一年吃不上几回肉,想种些百香果,想养些鸡、鸭,却没有本钱,生活苦不堪言。范宜涛和村干部积极为他申请激励性扶贫项目和中央扶贫资金种养补助款,并请来专家手把手教林相福种养技术,膝顶膝对他开导谈心,想尽办法硬是要把这个脱贫“钉子户”拽出“穷窝”。“老林,村里帮你争取了6000元养殖补助金。”接过范宜涛递过来的6000元,林相福激动得流下热泪,“范书记,我一定要好好干。”种百香果、养象洞鸡,林相福的生活从此有了起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袁下村多措并举,通过生态扶贫拔掉穷根。在党支部引领下,村民们积极种植脐橙、养兔、养蜂,增收渠道逐步拓宽。2018年初,范宜涛和村“两委”特地到赣南学习取经,请来专家指导,鼓励村民种植脐橙。村两委干部带头种植了130亩脐橙。在支部引领、两委带头下,村民林福中当机立断把去外地打工的车票退了,决定留下来种脐橙。据悉,袁下村新增脐橙种植面积510亩,每亩有近1万元的收入。

党支部和村民这两股绳紧紧拧在一起,助力袁下村成功脱贫,实现年人均纯收入1.6万元,村财收入13万余元。全村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向好发展,村容村貌美起来了,文化活动中心建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通村公路拓宽升级改造如期完成了。如今袁下村不仅实现了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还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2019年7月,村党支部首次获评武东镇和武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党建示范点。

“自从范书记来到袁下村,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奔头。我想加入党组织,帮助大家一起致富。”2019年,林福中郑重地向党支部递上了入党申请书。

■ 陈文盛: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驻漳平市上界村第一书记

清澈的新安溪穿村而过,漳平市拱桥镇上界村是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2017年年底,省里选派党员干部驻村帮扶时,陈文盛主动请缨:“2016年7月,我从福建农林大学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因为出生在农村,更了解农村,心里始终有个扶贫梦。”

上界村生态环境良好,是漳平市第一水源保护地,却也是省级贫困村。如何发展却让陈文盛陷入沉思。风景再好,如果群众不能直接获益,自然也不会满意。

当省里提出打造“绿盈乡村”时,陈文盛找到了上界村脱贫的密码——打造“绿盈乡村”,让上界村的美丽生态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成为“聚宝盆”,让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

三年时间,在“绿盈乡村”理念的引领下,村两委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累计争取各级项目资金1800多万元,实施了人饮工程、建设江心洲农民休闲公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20多个项目。

一条3公里长的道路从外隔自然村后秀坑缓缓伸向大山,山里种植着200余亩水果,还有毛竹种植、养蜂等产业。“今年收成怎么样?有了路,就不怕货出不去、人进不来了。”陈文盛最关心的这条路历时一年多竣工。一看到陈文盛,村民们就拉着他的手要留他吃饭。

几十年来,外隔自然村一直缺一条像样的路,有销路货也运不出去。当陈文盛提出修路的计划时,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对。陈文盛多次把村委会开到外隔村现场,为村民答疑解惑。“要致富,先修路。”“修了路,我们可以搞个水果采摘基地,发展焦山生态旅游。”半年里,陈文盛记不清往这个自然村跑了多少趟。就这事,他记了两本记事本,全是村民的诉求。“书记,这是公家事,我们都愿意无偿让出土地支持。”当得到村民肯定时,陈文盛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

好风景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钱景”。上界村通过“荷花经济”铺出乡村振兴路。如今全村种植红莲约600亩,年产量约35吨,产值约350万元。“以荷为媒”的生态旅游每年吸引游客近5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4200多元。此外,实施红芽芋种植、蛋鸡散养、无花果种植等多个激励扶贫项目,每户每年增收约3000元。

上界村获得了漳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治理试点村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争创绿盈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 时磊: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驻武平县尧山村第一书记

尧山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最北部,是客家民居,由于资源匮乏,是全县58个贫困村之一。

“到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村干部带我走村入户。”2017年年底,时磊来到尧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他来到贫困户王盛芹家时,眼前的一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王盛芹常年在外务工,他的妻子带着3个小孩子在家,身上的衣服破旧不堪,连袜子都买不起。“当时正值冬天,我心想一定要在过年前让3个孩子穿上新衣服。”他当即发动全单位同事捐款,还给孩子们买了新衣。

70多岁的五保户刘文秀和10多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住的是危房,时磊了解情况后,为他们争取了帮扶资金和慰问金,还与村集体沟通给他们租了新房子。

201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尧山村村民梁淦华一家陷入贫困:梁淦华的儿子突发白血病,光医疗费用就高达100多万,一家人砸锅卖铁,最终儿子没救回来,还欠了一屁股债。

“真的是晴天霹雳,外出打工的积蓄全都花光了,当时我觉得这辈子完了,再也没有翻身之日了。”时磊带着村干部来到梁淦华的家。“不能因为贫困就自暴自弃。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一定会帮你渡过难关,让你有事做、有钱赚、有保障……”这次造访让梁淦华再次鼓起生活的勇气。不久,村里安排梁淦华在空军主题公园当保洁员,每月有稳定收入2000多元。

“没想到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就地脱贫有指望了。”梁淦华说。在时磊的鼓励下,梁淦华还和其他贫困户一起养蜂、养象洞鸡,每年收入3万多元。

要确保脱贫不返贫,输血不如造血——这是时磊经常思考的问题。“生态资源就是尧山最宝贵的资源。”认准了这一点,时磊当起生态“推销员”,推广尧山的好山好水。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虫草参项目最终落户尧山。福建梁野虫草参科技有限公司和尧山村集体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并负责回收。村里流转了30亩土地,用来种植虫草参,每亩净收益2000元,每年可增加村财6万元。

此外,尧山村还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建设了7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并发展了烤烟种植基地110余亩,增加了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如今,1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尧山村摘掉了贫困帽。 魏然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