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版:攻坚战报-湖北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武汉生态环境保护谱新篇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长江大保护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武汉生态环境保护谱新篇

图为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交管等部门开展重型柴油车尾气治理工作。
图为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举办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武汉这座刚刚经历了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验的英雄城市,正一以贯之地推进长江大保护,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民生福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打好新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战。

注重整体思维 以全局谋一域

武汉市委市政府把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坚持高位推进、紧密部署、有序实施,成立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武汉市三大攻坚战综合协调小组,武汉市副市长任指挥长的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印发《武汉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逐年制定重点工作清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定期调度,强化指导和督办力度,组织考核评估和检查。

武汉市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立足行业和领域,制定专项方案,抓治理、谋长远、强预防;各区落实“属地责任”,成立工作专班,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细致梳理任务清单,补短板、强弱项、克难关,加快推进各项目标任务。

2020年,武汉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巩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制度,坚持不懈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察执法、监测机构改革,夯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排污许可制度,完成全部固定源排污许可证核发;健全完善信息公开、发布以及信访投诉、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善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体系建设,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市医疗废物按规范日产日清、医疗废水按标准应处尽处。

坚持系统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

武汉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市委常委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均专题讨论研究。武汉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战役的实施意见》。

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查访长江大保护工作,调研听取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进展情况。武汉市委常委以及市人民政府相关副市长等现场督导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督促各区和相关部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武汉市人大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立法支撑,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先后审议通过《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武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推动《武汉市供水用水条例》修订;每年听取和审议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建议,监督政府及其部门回应民意诉求、着力做好突出问题整改。

武汉市政府印发《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公布施行《武汉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政规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科学精准发力 源头治污减污

近年来,武汉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把共抓长江大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武汉贡献。

以“源头整治”为方向,武汉市持续压减煤炭消费、淘汰高排放柴油车辆,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力度,推进重点行业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提升生产、生活绿色化水平。2020年,武汉市煤炭消费总量压减至2400万吨原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升至15.6%;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持续推进公共交通和运输业清洁化发展,逐步淘汰退出高排放柴油货车,加大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机动车监管执法力度;深化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全面开展10蒸吨以上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强化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和监管。大力推进面源污染整治,综合实行城市管理“红黄旗”考核制度,全面推进道路、工地扬尘及餐饮油烟、露天禁烧等综合整治。

以深化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大力实施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着力破除区域独立、水岸分割的治水格局,持续开展“清管、清源、清流”行动,加强巡查管护。深入排查入湖、入河排污口及全市雨污管网混错接情况,加快实施雨污分流和排水管网混错接点改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提标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700吨/日,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全面加强船舶、港口、岸线污染治理,系统开展江、河、湖、库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

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为重点,武汉市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完成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和247家重点行业企业信息采集工作。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强化污染地块环境管理,动态更新全市污染地块名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推动项目加快实施。落实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未利用地保护,持续推进土壤环境风险排查,着力提升垃圾分类和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5.2万家、社区1364个、行政村1790个,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社区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为97.8%和98.1%,覆盖居民户数约456万户,圆满完成三年目标任务;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餐厨废弃物合理利用和处理率均保持100%。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发力点,武汉市系统推进农村住房、交通、饮水、卫生、环境条件提升,进一步巩固“精准灭荒”、“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成果,推进完成新增建制村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截至2020年年底,武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化肥、化学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超过98%;严格落实“长江禁捕”,完成水产养殖“三区”划定,加快推进综合整治。

注重长远思路 强化保护修复

武汉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长江武汉段145公里为主战场,武汉市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生态修复攻坚战。

武汉市严禁长江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产业,全面清理非法排污、非法采砂、填占湖泊岸线、侵占自然保护地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强化沿江企业、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按计划完成梁子湖、斧头湖等重点湖泊退垸(渔、田)还湖和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三年任务,加快“三区两线”范围内矿山恢复治理工作,推动长江武汉段生态修复;以人居安全、饮用水安全、农产品安全为重点,系统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固体废物及涉重金属污染防治,着力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

强化公众参与 推进社会共治

武汉市高度重视环保公众参与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实现四类环保设施开放全覆盖,联合武汉广播电视台、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线上直播,通过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展示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的运行情况和污染治理成效。

同时,武汉市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带领市民走进环保设施近距离了解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武汉市还成立了武汉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共同搭建公众与生态环境部门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桥梁,营造生态环境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武汉市环保设施累计开放场次超680次,接待参观人数超16000人(次),线上参与达到2500万人(次),持续扩大环保设施对外开放的宣传覆盖面,对化解邻避效应起到积极作用。

撰文/摄影:闫成义 鄢祖海 张珂

李芳 胡喜珍 杨海垚

于海涛 余洋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