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版:攻坚战报-重庆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无废城市”五大体系亮出重庆特色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废城市”五大体系亮出重庆特色

2020年10月29日下午,“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我们共建无废城市’主题宣传活动”在重庆市长嘉汇弹子石老街举行。目前,重庆市已成功创建约600个区级“无废城市细胞”、180个市级“无废城市细胞”。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20年2月19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处置人员将装有医疗废物的垃圾桶搬上运转车。 唐奕摄
餐厨垃圾回收 孙凯芳摄
重庆大力推进农膜回收。图为废弃农膜回收点。 龙丹梅摄
2020年11月13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市签订《关于建立长江经济带上游省市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与《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合作协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20年8月26日,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磷石膏库闭库治理工程现场,原本磷石膏堆积的白山治理后变成了青山。磷石膏库闭库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满足闭库后的安全、环保要求。工程于2019年年底基本完成了整治工作,实现了全部覆土复绿,下一步将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探索提升城市功能。 谢智强摄
 

2019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纳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作为唯一的省级试点城市,两年来,重庆市坚持“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彰显重庆特色”,如期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全民共建等“五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总结凝练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和创新做法。

● 创新制度体系

降成本、提效率、促发展、控风险,与四川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牵头建立云贵川渝四省市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和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相关经验做法延伸至长江经济带上游。创设小微源危险废物综合收集模式,服务小微企业6000余家。

● 夯实技术体系

在全国率先出台锰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3项地方标准、9个环境管理规范、8个技术指南,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三峰环境率先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套装备国产化,利特聚欣投运全国首个“产业废物资源化协同处理中心”,开展了钛石膏低温干燥、矿山生态修复与建筑垃圾回填、磷石膏煅烧改性及制备空腔模盒等技术研究。

● 完善市场体系

编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现镇级全覆盖。中心城区初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近零填埋,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近100%。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78万吨/年,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社区全覆盖、乡村50%覆盖,废弃农膜回收体系中心城区覆盖率达85%。覆盖“设计—生产—回收拆解—再生利用”等全环节的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初步构建。

● 健全监管体系

基本建成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5734家涉固危废企业纳入平台管理,对370家重点企业以及116家二甲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精细化管理。出台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生活垃圾处理异地补偿制度,严厉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立案查处59件,专案查处重点案件28起,打掉犯罪团伙1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人。

● 构建全民行动体系

聚焦多群体,采取多形式,强化“无废城市”的宣传引导,创建“无废城市细胞”近600个,先后组织开展生活创意短视频大赛、环保星主播、创意艺术展等主题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试点进度和成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全民行动体系逐步形成。

此外,重庆市还新启动了万州、黔江等9区新一轮“无废城市”建设,并与四川省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合作协议,将“无废城市”建设拓展至重庆市全域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解决区域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全面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国“无废城市”“无废社会”建设积累更多经验、提供更好示范。

程竹青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