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版:攻坚战报-广东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广东治污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PM2.5平均浓度低至22微克/立方米,劣Ⅴ类国考断面全清零
广东治污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监测人员在近岸海域测定海水水质参数
检测石马河水质
土壤治理与修复
 

近日,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20年,据初步监测显示,广东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5%,PM2.5平均浓度低至22微克/立方米,创2013年有监测数据来历史最好成绩。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清零,7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5.9%,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大江大河水质保持优良,茅洲河、练江、广佛跨界河等昔日重污染流域水质大幅改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案件全部办结,碳排放交易量全国领先……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20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东全省各地和全省人民团结拼搏,聚焦生态环境约束性考核指标,咬定硬指标硬任务,年初就发布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1号令,召开全省工作推进会和全省环保工作会议进行部署,着力强弱项、补短板,抓统筹协调、抓督导服务、抓技术支撑、抓责任落实,持续深化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咬定AQI达标率,率先探索臭氧与PM2.5协同控制

走进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的新明珠陶瓷集团萨米特陶瓷工厂园区,生产线改造后,这里宽敞明净的生产车间正逐步颠覆传统陶瓷生产场景的固化印象。调整产业结构,正是广东大气治理的利器。

当前,臭氧已超过PM2.5成为首要大气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是生成臭氧的前体物。广东抓住臭氧治理“牛鼻子”,针对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实施源头、精准、科学治理,通过开展夏秋季挥发性有机物达标排放百日服务行动和蓝天保卫战百日冲刺行动,以超常态力度、超常规措施,对约占全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76%的5650家重点监管企业开展销号式整治,累计减排挥发性有机物7.8万吨;同时,持续推进第二批3305家挥发性有机物企业销号整治,最大限度提升减排控排效果。据初步测算,冲刺期内,全省和珠三角AQI达标率分别上升约三成和四成。

院士、博士、研究员等常驻广东,助力精准科学治污。广东整合院士团队,成立“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以完成AQI达标率为首要目标,以臭氧防控为重点,按最不利条件持续攻关攻坚。不仅如此,广东还委托高校技术团队组建城市工作组,精准指导广州、佛山、东莞等11个重点城市攻坚工作;组建5个帮扶组分别对广州、佛山、东莞、中山和江门等5市实施驻点帮扶;派出8个调度组对其余16市每月开展现场督导,形成“目标—措施—执行—评估”闭环管理机制。

污染就是命令。广东强化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各有关部门和21个地市政府建立协调联动、专家会商、预报预警、信息互通等机制,实时调度监测数据,每天发布攻坚日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每月会商研判分析。

2020年,广东空气质量中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连续6年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其中,PM2.5为22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

率先由PM2.5转向以臭氧污染防控为核心,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广东先行先试臭氧防控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国家“十四五”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防控策略,提供了成功经验和路径选择。

紧盯重点目标,全力实施水质达标攻坚

鱼翔浅底,鹭影翩跹,已经消失20年的场景近日在惠州淡水河畔重现了。2020年,淡水河国考紫溪断面全年自动监测站均值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20多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

茅洲河畔,河畅水清,白鹭掠过碧波荡漾的水面;练江边上,堤固岸绿,前来散步的群众越来越多。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流域由污染典型转变为治污典范,为广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夺下关键之役。

2020年,广东紧盯2019年未消除劣Ⅴ类的5个国考断面和优良水质断面达标,全力实施水质达标攻坚。早在年初,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领导挂点联合住建、水利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下沉地市“一月一督导”,实现21个地市督导全覆盖。同时,每月召开调度会,组织召开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5次、跨界流域污染整治协调会14次,推动解决治污重点难点问题。印发实施2020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对20个重点攻坚断面逐一明确目标任务,细化“一图一表”,动态跟踪水质变化和重点工程进展,持续推动“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

非常时期,广东实行非常之举,制定冲刺阶段现场督导服务工作方案和防范初雨污染工作技术指南,精准帮扶和督导地市科学系统治污。典型问题,广东制定典型之策,深入实施“一市一策一专班”,邀请专家一线“把脉会诊”,累计发现问题数以千计,并就水质攻坚突出问题约谈相关市县,向相关地市发送攻坚情况通报、预警函。此外,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和水利厅联合实施闸坝优化调度和联调联动,保障生态流量。

在茂名市博贺新港海域,执法人员利落地从快艇跳向目标船舶,对正在作业的工程船是否落实海洋工程环保要求进行检查。2020年,广东开展持续5个月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合行动,严厉打击海洋环境违法行为。

海上行动如火如荼,陆源也绝不放过,广东起草入海排污口分类管控意见,建成“广东省重点入海排口监管系统”,动态监管重点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非法或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加强养殖污染整治,推动解决吴川金海岸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沙滩事件。

2020年,广东全省所有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5.9%,超过国家84.5%的考核标准。之前9条重污染河流消除劣Ⅴ类,水质稳定达标。春夏两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0.2%,同比上升3.1%,达到近5年来的最优水平。

漫步在韶关大宝山附近的小路,田里的桑叶长势喜人,郁郁葱葱,土壤环境大幅改善。广东扎实推进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净土防御经验和模式。2020年广东全面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和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

面对危废产生单位点多面广的特点和各地基层管理部门人手有限的困难,广东大力推进危废信息化管理。与此同时,2020年,广东新增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210.919万吨/年, 目前全省具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772.782万吨/年,基本满足利用处置需求。全面完成“十三五”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减排任务。

2020年8月,随着汕尾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正式投产,全省实现医废处理“一市一厂”,为疫情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进一步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广东累积妥善处置医疗废物11.87万吨,其中8800多吨抗击新冠疫情所产生医疗废物全部“日收日清”。

干净整洁的村道,青砖黛瓦的民居,姹紫嫣红的小公园,让人好像走进了旅游景区,而这却是梅州市蕉岭县随处可见的乡村景色。“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以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广东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遍布南粤大地。乘势而上,广东又初步完成全省“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肇庆两市及广州黄埔区等8个县(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江门开平市获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温情服务与严格监管,主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想利用现有生产设备,转产目前急需的口罩、防护面具、消毒酒精等防护物资。”2020年初,江门鹤山市某化工企业响应转产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的号召,在详细了解完相关规定后通过环评等一系列手续。

疫情防控期间,广东对疫情防控、能源供应、交通物流、医疗资源、生态环境等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其生态环境相关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为例,审批时限分别由60工作日、30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7个工作日。

“我们积极响应倡议书,做依法治污的践行者,切实履行企业应尽的环保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广东省电镀行业协会会长在协会座谈会上郑重表示。2020年4月,广东8部门联合发出《携手治污攻坚 共建美丽广东——致全省工商界人士的倡议书》,迅速得到10多家行业协会和上千家重点排放企业响应。有温度的生态环境监管,让企业充分发挥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推动复工复产与治污攻坚齐头并进。

为了服务重大项目和复工复产,广东出台“生态环境支持复工复产9条”,制定重点管理项目名录,并落实惠州美孚、湛江巴斯夫等重点项目环评“三服务三保障”,49个重点项目获环评批复。创新环境管理手段和强化指导帮扶,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办理“零跑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不见面”。将6000多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管理,利用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对624宗案件实施减免处罚。召开服务企业“面对面”座谈会,建立企业接待日制度。

绿色低碳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日趋成熟。截至2020年12月31 日,广东碳市场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1.7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35.61亿元,连续七年稳居全国前列。

“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10480宗群众举报案件已全部办结。”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高标准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召开全省督导推进会,强化派驻监察和日常监察,105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或基本完成 94项。

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积极推进《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6项地方性生态环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组织开展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专项执法行动。2020年1月~10月,广东全省处罚环境违法案件9079宗,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395宗,工作力度居全国前列。

推进科学治污,广东强化科技支撑,联合中科院开展臭氧及前体物卫星遥感监测,配合开展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网区溶解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建成的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涵盖全省65万家固定污染源的统一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与各执法、监测等各业务系统污染源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新建成31个空气国控点位自动监测站,建成覆盖21个地市和主要传输通道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对臭氧空间分布特征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组分连续监测。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2020年12月13日,广东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召开,擘画“十四五”和2035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美好蓝图,广东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担使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广东。

广东记者站供稿

数 读

大气环境质量

广东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5%

PM2.5平均浓度低至22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水环境质量

9个劣V类水质国考断面全清零

7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5.9%,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污染物减排

2020年1月~10月,全省新增危废处置能力133.51万吨/年

全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579.4吨/天,较疫情前增长83.47%

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35.61亿元,连续七年稳居全国前列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