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版:攻坚战报-陕西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春天里 古都西安再出发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天里 古都西安再出发
西安市守卫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安全,让老百姓享受绿水青山
 

全域治水让幸福河越来越多

位列全省城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平均改善第一

河湖水质明显提升、生态成果初步显现、市民亲水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西安市启动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以来,按照“治、用、保、引、管”的总体思路,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让河湖焕发新活力,让水与城市和谐共生,让老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最新通报,2020年1至11月份,西安市3个国考断面水质分别达到Ⅲ类、Ⅲ类和Ⅱ类,均优于省考指标要求,全省城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平均改善排名中,西安市名列第一。这一通报结果充分说明了西安市河湖水质在明显提升。然而,“提升”两个字的背后是全市河湖水系“一盘棋”的治水智慧。

2019年12月30日,西安市召开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动员大会。将按照“治、用、保、引、管”(控源截污治水、集约节约用水、一河一策保水、河湖连通引水、河湖长制管水)的总体思路,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让水与城市和谐共生,使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通过三年保护治理,西安市全面建成“堤固洪畅、安全可靠”的水安全体系,“水清岸绿、生态健康”的水环境体系,“功能多元、良性循环”的水生态体系,“人水和谐、品质独特”的水景观体系,“彰显底蕴、古今交融”的水文化体系,“科学完善、智慧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实现“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管理长效”,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碧水常流、鱼翔浅底的总体目标。

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动员大会后,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全域治水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督导,各级河湖长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实施处级以上干部专人包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截至2020年底,107个重点项目已完工,新建污水厂8座,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7座,完成雨污混接点改造1890处,修复河道湿地2270亩。

推进重点项目的同时,西安市坚持系统治水。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治理,把治河与治污有机结合,实行水岸同治,通过河湖连通、水生态修复、截污控源等工程措施系统治理。以生态保护、自然修复为主,在河流形态上,因势利导,随弯就弯,深浅交错;在岸坡形式上,采取大缓坡、隐形堤、微地形,打造了集防洪护堤、生态保护的河湖生态带,新建生态护岸比例达到76%以上。比如,氵皂河通过四库联调引水进城,建成长安中央公园,形成了南北3公里的生态“绿轴”;潏河通过系统施策、综合治理,打造形成东西横贯长安城区,集自然河道、山地风景和水景景观于一体的2640亩城市“绿肺”;在渼陂湖治理中,构建水下森林系统,实施生物栖息地修复,促进景观与水质双提升。

2020年10月1日《西安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打好碧水保卫战筑起法治屏障。主要从水环境监督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西安市水环境保护进行了规范。明确西安市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废水、污水。违反规定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渭河西安段,一边沿河道休闲健身一边看鸟儿纷飞,成了市民在渭河边的一大乐趣。“从过去没有一只鸟到现在水鸟成群,渭河生态环境的改善肉眼可见。”市民张先生说。曾经的荒草滩,如今已经成为景色宜人的滨河生态景观带。

2020年10月1日,西安市全面建成开放的护城河,经过实施河道综合改造、节水与水质处理、桥梁交通综合改造、环城生态景观提升改造、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五大系工程的全面治理后,水质达到优于Ⅳ类标准,新增环城水景19.4万平方米,绿地103万平方米,为西安市民贡献了一个长达14.6公里“加长版”亲水平台。还有沣惠绿道、洨河生态公园、灞河左岸综合治理等一批全域治水打好西安碧水保卫战带来的绿色福利,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近水乐水、休闲放松的新去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更强了。

城旺水先旺,城兴水先丰。西安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正在进行中。这盘以水为脉、沿水植绿、水滞为湖、环湖造景的绿色棋局,将让碧水成为“千年古都、美好长安”最亮的生态底色。

青山常在 美景永驻

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2020年7月1日新修订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西安市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好秦岭,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随着《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施行,西安市保护秦岭的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升级。打出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组合拳,拿出生态补偿、修复治理、综合评估硬手段。

西安市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造成秦岭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赔偿金专项用于秦岭生态环境的替代修复。

西安市把秦岭生态保护和贯彻实施野生动物保护“一决定一法一办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维护好秦岭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同时,健全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夯实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发现、交办、整改、督查、验收的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机衔接机制等,依法保护好秦岭。

与此同时,西安市持续开展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按照“目标明确、措施可行、责任到位、不漏一项、着眼长远”的原则,制定了《西安市青山保卫战2020年工作方案》,设置了8类40项工作任务,组织各区县、部门全面落实,截至2020年年底,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针对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反馈西安市的疑似问题线索,组织涉秦岭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实地核查,目前反馈西安市的秦岭区域“绿盾”2017~2020专项行动45个疑似问题均已完成核查、整改并销号。

此外,西安市组织全市各区县、部门和学校、街办、商户、企业等开展了第七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省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宣贯学习活动,在秦岭国家植物园举办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纪念活动,发出保护秦岭、保护野生动植物、践行绿色生活等倡议,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各界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意识,凝聚了全社会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强大力量。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2020年,西安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020年年初,西安市制定并印发了《西安市净土保卫战2020年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分阶段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2019年,西安市相继配合调查技术单位开展了调查对象确定和核实、信息采集、调查表填报等工作;2020年,西安市配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完成了对全市23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进行土壤污染调查采样。根据调查结果,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积极推进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联动监管能力,西安市生态环境部门与资源规划部门加强对土地征收、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建立了信息沟通、联动监管机制。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结果作为疑似污染地块办理土地收储、规划条件办理和用地审批的前置条件,制定《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工作指南(试行)》,规范工作流程。两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建设用地风险排查1次,技术评审13次。通过系统下达地块评审结论,利用共享账号调阅地块土壤环境相关信息,部门间信息沟通更加便捷,土地使用权人办事效率大幅提升。加强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腾退土地监管,计划搬迁的2家企业均制定了《企业拆除活动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并进行备案。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强对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开展了重点监管单位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法定义务。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成效评估工作,完成了对全市12个区县的土壤污染防治成效综合评估。

加强暂不开发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采取现场检查等方式,督促企业编制污染地块风险评估报告、安全风险管控计划,采取划定管控区域、隔离阻断、设置警示标识、发布公告、定期巡查等措施,确保污染地块安全风险得到保障。

西安市还通过优化监测人员结构、增加土壤环境监测设备购置、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等措施提升全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邀请专家系统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明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等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等法律和政策规定,有效提升了监管队伍业务水平。

本版稿件由西安市生态环境局供稿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