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平水东江有支常态化巡河志愿队
敞开大门,开放的路越走越宽广
图片新闻
中外科学家剖析非洲象奇异死亡之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敞开大门,开放的路越走越宽广
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工作带动影响1.1亿人次参与
 

◆本报记者张黎 通讯员杨玉玲

在南京,光大南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敞开大门,承担着公众环保科普教育宣传工作的重任。南山湖社区60多岁的张春斌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走进工厂让我对垃圾处理有了更深的了解,真没想到这里环境像公园一样美,空气中没一丝臭味。更难能可贵的是,生活垃圾焚烧后还能发电,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自2017年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环境监测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等四类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以来,各地积极主动谋划开放内容,精心设计参与形式,使开放活动稳步有序推进。

数字令人振奋——

短短3年时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2101家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

带动成效显著——

全国各类环保设施单位通过组织线上线下开放活动,累计接待公众1.1亿人次。

设施开放工作凝聚了从中央部委到地方、从开放企业到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巨大努力,人们通过设施开放活动,了解环保工作,参与环保行动,以此建立起了顺畅的公众参与沟通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营造了浓厚氛围。

搭建平台,公众参与进入良性轨道

持续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有力行动,也是创新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2017年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社会印发了《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要求四类设施向公众开放并逐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集结号吹响,同年12月,全国第一批124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随即公布;中央文明委将环保设施开放工作列入2018年和2019年精神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台账清单。在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与大力配合下,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城市数量稳步增长。

以政策制定明确目标任务,在国家层面,《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环境监测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试行)》等四类设施工作指南、《关于进一步做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印发,逐步明确设施开放分阶段目标、主要任务及管理要求等;每年印发具体年度实施方案,指导地方深入落实。

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各级生态环境宣教部门高度重视设施开放工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扎实推进。

江苏将设施开放工作写入《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福建把公众开放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评分范畴,吉林将这项工作列入省政府对地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评,倒逼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切实把设施开放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不仅如此,部分省份协调财政资金补助省内开放单位,对先进的开放单位和讲解员等进行评选表彰,推动打造设施开放示范点;多个省份由生态环境部门和住建部门联合发文,统筹部署落实。

截至2020年年底,共向社会公布了四批、共计2101家公众开放单位。至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确定的“2020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符合条件的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社会开放,接受公众参观”任务已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阶段性任务圆满收官。

“我们是尝到设施开放的甜头的。”在辽宁省大连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安丽看来,越开放,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就越高,公众保护环境的自我行动也越多,有监督、有行动,公众参与环保进入良性轨道。

创新形式,多样宣传扩大影响

3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得环保设施开放成为生态环境宣教工作可以量化的抓手,将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转化成行动自觉。而其中不断丰富的宣教手段、锐意创新的开放形式,也让环保设施开放工作亮点纷呈,特色突出。

2020年,在川渝携手的环境日主场活动上,主播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带领网友云参观了垃圾发电厂、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7个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点位。新颖的参观方式引得一众网友点赞,纷纷表示:“学到了”,“这个直播正能量,有看头”。

在六五环境日,这样的公众开放活动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地进行,环境日成为设施开放工作的集中展示平台,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活动形式,也为开放工作壮大了声势。仅2020年环境日期间,设施开放活动就达1500多次,256家各级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了360余场活动,累计458万余人次参与。

简单地打开大门,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设施开放工作也因此在压力之下不断谋求“花式开放”之路。在重庆,全市28区联动,每双月第一周将四类环保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在浙江,开放单位讲解员变身成“网红”,配合卡通表情包,让视频讲解更聚人气、接地气;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创新展示方式,利用VR、三维立体等新技术展示手段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各地不断拓展设施开放报名渠道、简化报名流程,开发设施开放相关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制作科普电视节目,多渠道、多角度、大范围宣传,不断扩大设施开放活动覆盖面。“环保设施两日游精品路线”“环保设施打卡活动”“环保公众开放周”等丰富多样的品牌活动,也吸引更多人走进垃圾焚烧厂等环保设施,消除心中疑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各地开始着力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设施开放工作,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一场环保科普盛宴。各地充分发挥微信、微博、腾讯会议、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通过直播、短视频、图文、MR等新颖且互动性强的形式,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云开放”,进一步拓宽了开放渠道,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大幅提升了设施开放工作的参与人数。

“这样的事做多了,环保离公众就近了。”生态环境部首批“特邀观察员”、环保大V杜少中如是说。

多方联动,凝聚共识构筑合力

“全年接待社会公众共计4667批次,合计人数13.5万人。”在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情况的总结汇报中,给出了这样亮眼的数字。

这意味着,旗下77个环保项目,平均每季度要接待社会公众约1150次。这样的开放,换来的不仅是“邻避效应”的破冰,更赢得了百姓真心实意的支持和称赞。

拓宽战线凝聚广泛共识,设施开放项目背后,离不开国有企业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这样的“领头羊”效应,也助力打造政企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以光大为例,截至2020年年底,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共开放旗下102家各类环保设施,接待公众220万人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全面开放全部89家生产企业环保设施,在六五环境日带领1800万人“云”游中石化,满足了公众的期待,也展示了创新、绿色、开放的企业形象。

“公众开放搭建了企业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活动反过来促进企业改进工作、改善管理、改良文化,不断助推企业绿色发展工作迈上台阶。”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的一番话,道出了企业开放的前提,就是自身得过硬。

不仅如此,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环保设施开放的活动组织中,也是一大特色。两期公众开放NGO基金资助项目,共300万元专项支持了27个省的44家(次)环保社会组织参与开放工作,逐步推动构建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3年多来,开放工作逐步完善各项机制,迈向“精益求精”。全国设施开放有了统一标识,为每家开放单位制作并颁发标识铜牌,设计制作讲解员工具包,发布宣传海报、折页、宣传片等供各地免费下载使用,并制作打卡小程序等,从视觉形象、对外展示等方面统一宣传、打造全国设施开放品牌。

同时,充分运用生态环境部官网、部“两微”、中国环境报等平台连续开设专栏广泛宣传,不断探索扩大提升设施开放工作社会影响力,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话题阅读量达2508.8万。

回首来时路,耀眼的成绩属于过去。展望“十四五”,环保设施向社会开放还将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提高开放频次、丰富开放方式、提升开放实效。

从线下到线上,从“月月见”到“天天见”,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多,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