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传统文化迸发时代活力
别再让古村“付之一炬”
新书推荐——
持续探索绿色创建有效途径
格桑花开金兰山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档文化节目成新春“爆款”
传统文化迸发时代活力

 

◆本报记者王琳琳

曾几何时,人们用“曲高和寡”“佶屈聱牙”形容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节目理念的创新,这些昔日被视为“高冷”甚至“土气落后”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今屡屡成为热搜常客、抖音爆款,变成人们文化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许多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栏目与节目火爆“出圈”。从仅播出一期就登上热搜火爆全网的《典籍里的中国》,到三季收官、成就国宝新内涵与活力的《国家宝藏》;从和诗以歌、延续经典传唱的《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到全新回归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还有让古画活起来的创意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观众们被这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元素的节目簇拥着、感动着,也在过程中重新发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魅力。而这些节目坚守传统,大胆创新,也让传统文化彰显出了强大的时代活力。

穿越时空,激发共鸣的是文化认同感

如果有什么节目仅靠播出一期,就能“火”出朋友圈、圈粉无数的话,那无疑是农历大年初一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作为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开年创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文化经典。

节目首期,演员倪大红与主持人撒贝宁分别扮演古今两位读书人,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演绎了汉代伏生传《书》(后称《尚书》)的感人故事。

秦末动乱,《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家藏一部。伏生视《书》如命,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咸阳将《书》运回山东老家的途中,他的妻、子为保护《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节目中,当倪大红扮演的伏生,因在乱世之中未能保全《书》而自责呜咽之时,不禁让撒贝宁当场落泪,也让无数电视观众为之动容。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伏生’,华夏文明才能弦歌不辍。”网友们吟诵着节目中反复提及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精辟有力、耐人寻味的经典句子,激发起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无独有偶,同样在春节期间火爆全网的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也正是凭借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大唐之美的高度还原,惊艳了众人。

节目从舞蹈的编排到场景的展示,从演员的妆容到身上的服饰,全部符合当时的历史朝代特征。为了体现丰腴的唐俑形象,14位女演员,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而演员眼角两道月牙型的妆容,也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斜红”。

以至于节目播出后,许多网友表示要去博物馆看一看。“《唐宫夜宴》激发了我的梦想,我一定要到河南博物院去看看,尽情浏览厚重的黄河文化。”旅居加拿大多年的媒体人李娜接受采访时说。

风靡全网,创新表达及现代科技是助力

在时光的滤镜中,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高冷、难懂的形象,如何用当代表达让传统文化在大众中引发涟漪,是今年新春红出“圈”的文化节目着重思考的所在。

《典籍里的中国》首期选中的典籍《尚书》尽管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组,史书之源”的美誉,但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并不为人熟知,甚至因为文字晦涩难懂被形容为“佶屈聱牙”。

如何让一部并不为人熟知的经典走入大众视野,如何将其变成当代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请到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借助电视节目与戏剧各自独特的表达优势,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以此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之光,感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力量。

戏剧部分,也成为了节目突出的创新亮点。演员对角色的“出彩”塑造,在节目播出后,成为观众热议的对象。节目创新设计出的270度立体舞台,让观众拥有了时空跨越、沉浸其中的观看体验。

如果说文化自信为《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节目注入了灵魂,技术赋能则让节目的表达活灵活现,让观众在“炫酷的视觉盛宴”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立体、深刻的体验。

《典籍里的中国》创新设计出270度立体舞台,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手段,完成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的电影级呈现。

《唐宫夜宴》则加入了水墨画、国宝、VR等特效,让虚拟场景和舞台结合,尽量从电视包装的角度为舞蹈的呈现效果加分。

正是这些高科技在舞台上的灵活运用,让一块地板、一个空间组成的传统舞台,升级成为拥有无限可能的更为立体的空间,打造出了更唯美、多元、多维度的视觉美术效果。

评论人“默剧的魔芋”表示,“《唐宫夜宴》的成功告诉我们,古色古香的文化经典,一旦结合新技术,也能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优质作品。”

修炼提升,传承传播跟上时代步伐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除了《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节目,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书简里的中国》《登场了,敦煌》等一系列以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纷纷以百花齐放的创新样态呈现。

这些节目的热播并不是偶然得来的。在文化综艺类节目频出、有可能出现节目设定同质化、观众审美疲劳等困境的情况下,如何让节目广受欢迎,同时延续这份热度,让千百年传承的历史与文化“深入人心”,才真正考验着节目主创团队和文化从业者。

在参与《典籍里的中国》之前,田沁鑫还参与过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的制作。早在那时,节目主创就不想重复传统的文化访谈形式,希望扩充节目内容,用戏剧片段的形式重新演绎经典。而这一理念的从构想到现实,则饱含着主创们的用心良苦。他们充分发挥智慧,让荧屏前的观众适应戏剧表演的夸张方式,让抽象的古语化作动态可持续的故事。

山西师范大学王乃玉分析表示,正是创作团队敢于拓宽视野,尝试新的文化综艺节目形态,才让《故事里的中国》获得了颇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而在观众接收渠道越来越多样、碎片化的当下,如何让电视大屏、网站中屏、移动小屏实现联动,也成为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据了解,播出《唐宫夜宴》的河南卫视春晚,移动端比大屏端提前半小时开播,所有节目在电视播出后也“拆条”放到互联网上,供互联网时代的受众二次回看,多次传播,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主动适应新传播形势的改革思路。

而前段时间同样火爆大江南北的杂技《技惊四座》,其所在西安演艺集团·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也通过各种方式守住技艺,让杂技与时代同步。除了参加年轻态文化节目,还入驻短视频阵地,编发演员排练的幕后小视频或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众科普杂技绝迹,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

“古老传统的艺术,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定会被淘汰。”团长张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不断地修炼提升,才能让节目在受欢迎的同时,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观众的心中。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