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攻坚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两会
监测视野打开了 管控措施精准了
促进长江岸线生态环保政策措施更好落实
一本日记近6万张照片记录“幸福蓝”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3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本日记近6万张照片记录“幸福蓝”
江苏PM2.5浓度实现7年“连降”,2020年创历史最好水平
图为2013年、2020年空气质量日历图。两张图分别记录了江苏省2013年和2020年每天上午10点的天气状况。横轴是日期、纵轴是月份。2020年与2013年相比,“黄泥天”消失了,“灰霾天”明显变少,“水晶蓝”越来越多。
图为江苏省2013年和2020年空气质量月度变化比对图,分别选取2013年和2020年每月5日的照片拼图而成。从两组图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2020年“天更蓝,天更亮”。
 

◆本报记者李莉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不久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分享江苏“十三五”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情况,并对近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介绍。

在发布会现场,江苏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军敏晒出了一份特别的空气质量日记——《江苏“幸福蓝”》。这些照片是 2013 年-2020年江苏人头顶的天空定格照,从黄泥天、灰霾天到水晶蓝,平均能见度从 11 公里到 25 公里 ……8 年时间,记录人员拍摄了近 6 万张照片。

越来越透亮的天空,是江苏省空气质量变化最直观的反映,也是百姓幸福感的最佳体现。

空气质量改善, PM2.5浓度实现“七连降 ”

善辖区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形成明确的问题 “排查—交办—整改—评估” 闭环机制,并实施靶向治污,开展臭氧污染防治攻坚,针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治理不力的地区,集中力量实施定点精准帮扶和驻点强化督查等。

“十三五” 以来,江苏省坚持 “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 的总体要求,真抓实干、攻坚克难,高质量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阶段性目标,确保 “十三五”圆满收官。

监测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省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6%,实现“七连降”,创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1.0%,同比上升9.6个百分点。

此外,江苏省13个设区市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盐城5个设区市成为全省PM2.5平均浓度率先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我们对大气攻坚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对于优良天数比率而言,分母为365,分子少一点都不可挽回。每一天都要抓牢大气污染防治。”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李文青表示。

大气污染防治亮眼成绩单的取得,离不开强有力的污染防治举措。李文青介绍,自2018 年《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发布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现场调研,督办问效;省政府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定期调度,构建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减排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特别是 2020 年,江苏省持续加大攻坚力度和服务力度,深化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累计完成重点治气项目 4535 项;压实责任,实施通报和奖惩制度,创新性实行国、省控监测站点 “点位长” 制度,建立完

形成空气质量日记,多措并举减轻PM2.5污染

如何能够更直观反映百姓的蓝天幸福感?经过反复思索,形成空气质量日记的想法诞生了。

2013年至2020年的每一天,江苏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在位于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的监测站内,在固定时间、固定位置,从固定角度拍摄照片。这项工作在办公地点迁至建邺区中和路100号后仍持续了下来。“这两个地点虽然相距9公里,但都在河西片区,整体上还是可以反映南京的大气环境质量的。”王军敏说。

据悉,工作人员至今已累计拍摄有效照片近6万张。这些照片无声地记录了8年来江苏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过程。

“江苏蓝”的背后,离不开多部门的协同发力。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省发改、财政、交通、住建、农林等多部门携手,从多方面、多角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减煤与燃煤整治成效明显。在江苏省,PM2.5中硫酸盐主要来源于燃煤排放。通过开展散煤整治、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以及实施减煤、清洁能源替代等,硫酸盐浓度从2013年的16.6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7.1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57.3%。从统计数据看,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比2016年减少3200万吨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省工业排放与机动车污染防治也取得阶段性成果。PM2.5中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各类工业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江苏省通过一系列减排措施,使硝酸盐浓度从2013年的14.29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11.67微克/立方米,降幅达18.3%。

“从结果来看,硝酸盐的下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低于硫酸盐、钙离子和钾离子等的降幅。”王军敏解释,这一方面是受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的影响;另一方面,硝酸盐来源复杂且主要是二次生成,工业生产、机动车使用、建筑施工、散煤燃烧都会排放硝酸盐的前体物,增大了治理难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