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十四五”河北治污财政支持更有力
内蒙古与相邻七省区签署框架协议
图片新闻
唐山聚焦同一问题召开两场民主生活会
以前“破烂旧” 如今“绿富美”
四川生态环境部门“三个一”服务小微企业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前“破烂旧” 如今“绿富美”
生态扶贫“快车票”让河北省隆化县团瓢村变了模样
 

◆本报见习记者 于天昊 记者 刘晓星

团瓢村支部书记闫立峰的家里有很多车票。

爱人在北京工作多年,从前来回往返,单程都要6个小时以上。儿子在县里上高中,每个月回来一次,每次也要跨越180多公里的路程。

于是,闫立峰的家里就有了很多车票。距离的遥远无法阻隔亲情,每一次团聚,都是一次盼望。这些年来,村里通了高速公路,来往的车和人越来越多。眼下高铁也开通了,从北京到承德县再到家里,两个多小时就足够了。

这里是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茅荆坝乡团瓢村,下辖3个自然村、9个居民组,363户1086人。而这1086人中,曾有601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10月底,团瓢村全部脱贫。

短短几年光景,村里人不光有了钱,村里的环境也焕然一新。

闫立峰说,秘诀,就在于有人给村里送来了一张从“破烂旧”到“绿富美”的“快车票”。这张“车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给团瓢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有机认证让农产品“身价倍增”

送来这张“车票”的,是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扶贫工作小组。

2016年,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生态环境部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组成的生态环境部第二帮扶组,开始帮助团瓢村寻找出路。

定点帮扶伊始,发现病症、对症下药成了要务。

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谁家有脏水就随便泼进道沟,流进河道。村里的垃圾也只能堆放在坑里,不能做到及时清运。

不止如此,恶劣的环境加剧了这里的贫困。闫立峰说,村里人以前世世代代以种植玉米为生,所得收益只能让村民勉强果腹。许多山地未开发,加之气候条件高寒,每年玉米只能收获一茬,且卖不了高价。

过去团瓢村的作物主要以玉米和土豆为主,不仅产量不高,价格也很低,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扶贫组协助县里引进了龙头企业,建设智能温室,栽种有机山楂果树,建设草莓冷棚……以科技手段为保障,新的作物在产量上有了保证。

但产量上去了还不够。扶贫组想的是怎样才能使收益最大化。

“草莓和山楂卖价更高。而且这些大公司有经验有技术,还会派人指导。”闫立峰说,“为了进一步提高价格,扶贫小组还帮我们的农产品申请到了绿色有机认证,经过‘点绿成金’,收益提高了一个台阶。”

“突出特色,分步推进”,这是扶贫组结合团瓢村实际制定的农业发展思路。随后,扶贫组投入20万元,编制了《团瓢村有机扶贫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有机产品认证程序,建立了从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全过程的有机产品认证路径规划。

“扶贫组还投入了近30万元,连续两年监测我们村的土壤和水质。”闫立峰说,“这为我们之后的有机认证打下了基础。后来,他们还请来了有机认证和生物防控领域的技术专家,对村里企业现场培训和指导。”

企业配套制度的建立,以及严格按照农业规范(GAP)标准和申请流程制定的企业规章制度,让所有从团瓢村“走出去”的农产品“身价倍增”。

现在,团瓢村每年生产有机蔬菜、水果600吨,平均售价40元/公斤,年产值达到了2400万元,普通的大棚种植效益翻番。

“流转土地收租金,有村民每年拿到800元。”闫立峰说,“企业入驻招员工,让我们村的贫困户有了自己的工作。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分红,村集体的收入多了,带动了150多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

收益持续水涨船高,全村最终在2019年10月脱贫摘帽。

“以前我们村是周边最穷的村,现在可是最富的啦!”说到这里,闫立峰难掩喜悦。

同步解决村庄环境恶劣的难题

在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扶贫小组还同步解决村庄环境恶劣的难题。

“以前家家户户烧炕的柴火、家里的杂物乱堆乱放,只是拿个塑料布随手一盖。”闫立峰说,“还有污水,也是我们的心头痛。”

扶贫小组来了以后,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了垃圾桶。从前只能堆到垃圾坑里等人来收,现在每家每户的垃圾会有专门的公司每隔1-2天上门收走。村民再也不用拎着垃圾走到垃圾坑边,再也不用忍受恶臭熏天的痛苦了。

同时,村里1500立方米垃圾被清走,近200米的残垣断壁被清拆。

“垃圾收运,还增加了‘保洁员’的岗位,目前,我们村3个保洁员全都是以前的贫困户。扶贫小组给我们带来了集中投放的垃圾桶、垃圾箱2个,户垃圾分类桶100个。垃圾算是有着落了。”闫立峰说。

而针对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扶贫小组找来了专业公司对粪污进行统一的收集、转运和处理,加工成有机肥进行销售。

此外,111户人家安上了户用卫生厕所,村里也添置了5座防渗漏公共厕所。

“现在,我们村也建设了污水处理管网,137户村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现在的团瓢村一到春夏之际再无异味,而是阵阵花香拂面。扶贫小组投入了260万元,栽种了苗木、花灌木、花卉,一到春日花团锦簇,生机盎然。此外,还建设了喷绘文化墙和文化广场,为走夜路的乡亲架设了路灯。

“以前大家种完地回屋就睡了。现在,都爱吃完饭出来走走,活动活动。”闫立峰说。

团瓢村的绿水青山终于不再只是绿水青山了。

“扶贫小组”的暖暖温度

用闫立峰的话说,“扶贫小组”几个字在团瓢村都有暖融融的温度。

除了带来资金、带来技术、改善村里环境,扶贫小组还有许多让闫立峰至今谈起都颇为动容的事。

“每年,他们都会来看望我们的贫困户,资助我们村的贫困学生。”闫立峰说,“有时候也会拿些毛巾、毛毯之类的生活用品给他们。”

帮扶小组投入了3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表彰、激励团瓢村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学子。还在这里举办了生态环保夏令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至今,夏令营已经连续举办了3年,成了隆化县扶贫助学的一个品牌活动。

疫情期间,帮扶不断。在防疫物资最紧缺的时期,扶贫小组多方联系厂家,第一时间购买了200多个口罩、2个额温枪、100块消毒肥皂等价值3000元的抗疫物资,到货当天就快马加鞭送到了村民手上。物资虽少,但体现出他们对村民的关爱之情。

“我们这里冬天冷,办公冻得浑身僵硬,办公设备缺乏,工作起来很不方便。”闫立峰说,“帮扶小组就给我们购置了电脑、打印机、空调。现在办公条件好多了。”

闫立峰感叹,现在一谈到帮扶小组,一提到生态环境部,老百姓都感激得不行。现在村里条件变好了,当初那些离开的人有很多都回来了。

就连闫立峰的爱人,也将返乡列入了未来的日程。

“中国人都很注重‘家’的观念,都希望合家团聚。毕竟,不管在哪,‘家’永远是心里最大的念想。”闫立峰说。

闫立峰家里的许多车票代表着以往的许多记忆,而村子凭借着一张“生态扶贫”的“快车票”,正朝着未来高速进发。

团瓢村的变化,是生态扶贫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也是全中国无数个脱贫摘帽乡村的真实写照。搭上了生态扶贫的快速列车,团瓢村“一骑绝尘”,和过去的“破烂旧”挥手作别,以如今“绿富美”的形象,拥抱每一个归乡的游子和闻名而来的旅客。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