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有哪些新变化?
通力合作完成采样
穷山沟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1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穷山沟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生态环保扶贫让河北省围场县庙子沟村村民生活有了奔头
 

◆本报见习记者于天昊

清晨,河北省围场县姜家店乡庙子沟村。

冯常艳早起梳洗,脸上难掩笑容。

今天是她的小外孙从县城回来的日子。小外孙在读幼儿园中班,每次来姥姥家,他都很高兴。“他喜欢跟着我,也喜欢来村里。”冯常艳说。

除了血缘亲情,冯常艳说,小外孙喜欢来这里,也和村子这两年的变化有关。

村里脏乱差环境改善了

庙子沟位于大山腹地,鲜有外人光顾。以前,村里没有产业,人们大多都去外面务工。缺少人才,更办不了教育。包括冯常艳在内的许多人,都选择了将孩子送出村求学。冯常艳说,自己的女儿7岁就独自去100多公里外的县城上学。

如果用两个字描述以前的庙子沟村,一个是“脏”,另一个是“穷”。

“你要问有多穷?”冯常艳无奈道,“以前村里那些种地的,一年的收成都不够吃饭。吃饭都不够,就甭提其他的了。要是再赶上个灾病啥的,日子更难熬了。”

庙子沟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全村有623户1891人,其中贫困人口占213户612人。大约每3个村民中就有一个是贫困户。

不止如此。村子里还有许多人依靠政府救济生活,整日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懒”,成了村里的一种风气。

“女儿不愿意回来。她看不惯很多村民天天躺家里,还觉得村里的生活环境太差了。”冯常艳说。

那时,村里的环境“脏乱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污遍布村里的各个角落,河道两侧甚至田野间也到处是垃圾。夏天一到,异味冲天,家家户户门窗紧闭。

村里环境太差,外面的姑娘不愿意嫁过来,村里的青年谈起婚姻大事都是一脸愁容。

2018年,庙子沟村土生土长的冯常艳成了村党支部书记。

但那时候,村委会的收入来源只有公益林和经济林,每年收入约有20多万元,想靠这部分收入对村里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捉襟见肘。况且,让人们找到合适的营生脱贫致富,难上加难。

那年11月,生态环境部第四扶贫工作小组来到了村子里。一进村,扶贫工作小组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四处调研。

庙子沟村地理位置偏远,由于地势高寒,交通不便,不适宜发展大规模养殖业。但是扶贫工作小组注意到,村子正处在塞罕坝和红松洼森林公园连接线上,一年四季都有许多人进村寻找“野景点”。在和驻村工作队沟通之后,扶贫小组决定与各方一道,共同将庙子沟村打造成生态旅游的美丽乡村。

方向定了,接下来就要从村里环境整治着手。扶贫工作小组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协助村两委把挖掘机开进了村,并发动群众清理垃圾。最终,一共清理出垃圾2300余立方米,清理路边的柴草垛214处,拆除残垣断壁8处,拆除乱搭乱建的圈舍263处、路边的简易厕所46个。

有村民说,这些垃圾被清走,好像堵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被挪开了一般畅快。

“铺了柏油路,两边还建起太阳能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是‘两眼一抹黑’了。”冯常艳说,“主干道两边,还种了3000多棵树。”

旧的垃圾清走,新的垃圾也要有“归宿”。192个公共垃圾箱在村里星罗棋布,448套分类垃圾桶被村民领回家中,6辆电动垃圾车和1辆吸粪车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此外,村里还修建了垃圾临时堆放点、污水净化处理和牲畜粪便发酵池等设施。2020年,庙子沟村还组建了4组网格化污水处理试点。

垃圾日产日清,让庙子沟村一下子“敞亮”了。

民宿改造不仅让游客安心下榻,也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

改善环境,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怎样才能让村民的思想面貌也“焕然一新”,成了扶贫工作小组的新课题。

“村里建立了奖励机制,如果不随手扔垃圾,保持自家院子和周围没有垃圾,就有奖。随手乱扔垃圾要挨罚。很快,村子里就形成了‘比帮赶超’的氛围,大家都开始清理垃圾。”冯常艳说。

“清理牲畜棚舍的时候,好多村民不同意。”冯常艳回忆道,“扶贫工作小组就和我们一起,给600多户村民挨家挨户地去做思想工作。”

希望村子变好的共识,在村里渐渐形成。

生态旅游的其中一项内容,是把村民的家改造成具有旅游接待能力的民宿小院。但是,改造工程耗资巨大,一开始,没人敢尝试。

“要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村民有很多担心:要花多少钱?万一建好了没人来,咋办?”冯常艳说。

面对村民的顾虑,她思索很久,和村长、扶贫小组商议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家先改造成民宿,用看得见的成果,消除村民的顾虑。

“以前,村子没什么产业。现在看到了新希望,专家给我们指出一条路,我愿意相信他们。”冯常艳说。

冯常艳从银行贷款40万元,把自家房屋修建成具备旅游接待功能的院落。

那天以后,来冯常艳家里参观的村民越来越多。来的人越多,冯常艳心里头越高兴。她知道,来一次,村民的疑虑就能打消不少。于是,村里改造民宿的人越来越多。

民宿改造,不仅能让游客安心下榻,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当村民拿到旅游收益第一桶金的时候,生态旅游的意识,就在庙子沟村扎下了根。

全村脱贫,村民生活更有奔头

民宿建起来了,但仍有很多村民不太会和外人打交道。游客来了,怎么招待他们?怎么让他们的旅行更舒心?

“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扶贫工作小组的张媌姮特地从外面给我们请了专家进行培训,教大家怎么接待游客。”冯常艳介绍,到现在,培训班已经开了十余场,全村有200多人参加。

现在,庙子沟村成了许多游客停驻歇脚的地方。到景区便利的交通、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淳厚朴实的民风,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2019年,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用于生态旅游,增收了3万多元。

“2019年国庆假期的前后两个月,村里一共接待了460多名游客,平均每天就有7个人来到村里。”冯常艳说,“没想到,以前连自己闺女都不愿意回来的庙子沟,今天成了能把人吸引过来的美丽村。”

如今,村民增收的渠道也日益丰富了起来。就业扶贫专岗、河湖管理员、垃圾车驾驶员、垃圾清运员、厕所保洁员……原来窝在家里的人们如今有了自己的工作,一个个新岗位,不仅让他们的腿脚活动起来了,更让他们的钱包鼓起来了。

生态扶贫带给庙子沟村的改变难以一言概之,但村民们却把这些改变,凝练成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的生活有了奔头!”

“现在,你想在村里找到垃圾都很难。”冯常艳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里,都很干净。”

冯常艳说,环境像是一面镜子,环境整洁了,人心也敞亮了。

“村里成立了‘公益队’。他们平日里是村子里的‘保洁员’,春秋季节则是‘护林员’。疫情期间,他们又是疫情‘防护员’。”冯常艳说,“公益队让村里许多人动起来了,有事做,有收入。”

村子在变好,村民生活也在变好。

“以前,大家一听建议就讲困难,不比谁有想法、有魄力,只比谁吃低保,有五保户名额。”冯常艳说,“现在,大家伙比的是谁家干净,谁有好点子。有事没事就来村委会转转,了解一下政策。村里的妇女组了个文艺队,平时排排节目,为发展旅游做准备。”

如今,在包括生态环境部扶贫小组、村两委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贫困户”三个字彻底告别了庙子沟村,全村实现了全面脱贫。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