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西安3名高中生发明声控垃圾桶
北京垃圾分类一周年“成绩单”亮相
分类习惯初步形成 源头减量仍需努力
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首届消博会体现消费绿色转型
黄石推进快递行业绿色化
连云港:给生态监管植入“环保智脑”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类习惯初步形成 源头减量仍需努力

实地探访小区垃圾分类。 文雯摄
 

◆本报记者文雯

北京市垃圾分类政策实行已经整一年,效果究竟如何?记者日前走访多个小区,看到大部分社区垃圾分类在有序进行,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形成。

“五一”假期期间,在广义街10号院西门,记者看到4个绿色厨余垃圾桶被搬到小区门口,一辆绿色的厨余垃圾回收车正在沿路收集厨余垃圾。

正在操作垃圾车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他们会分时到各个垃圾点收集不同的垃圾。“差不多各个小区都有个时间表,有些小区会提前把垃圾桶准备好,方便我们收集。”

在真武庙六里社区,一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大爷站在一排垃圾桶前,正在为前来丢垃圾的居民提供分类指导。“这里很多居民都是老人,有时候会搞不清垃圾怎么分类。我的作用就是帮助大家进行分类。”这位大爷告诉记者。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帮助下,垃圾分类的成功率大幅提高。在绿色厨余垃圾桶里,记者看到塑料垃圾袋被悉数挑出。在其他垃圾桶旁边,一些纸箱被压扁,摞在一起;塑料瓶也被挑出来装在同一个可回收垃圾桶里。

在朝阳区潘家园20号院内,垃圾桶被配上了拉环,握手上分别标明是厨余垃圾桶还是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每天下午有专人开着电动车把垃圾桶拖到指定的垃圾站。

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北京各区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方案。

借助科技力量,垃圾分类更智能。如海淀区东升镇观林园小区使用了智能垃圾分类亭,垃圾桶不仅有垃圾分类小程序可以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而且带芯片的智能垃圾桶会自动称重上传信息。如果满冒,智能垃圾桶还会提醒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处理。绿色的厨余垃圾桶上还有唯一的身份识别卡,每天桶里收集了多少厨余垃圾、分类得好不好、上了哪辆车被运走、运到哪儿去,全程有记录。

手指点一点,预约回收更轻松。家住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的张大娘腿脚不太好,但是她只要在手机上轻轻点一下,当天就会有工作人员上门帮她把生活垃圾分门别类地运走。从2019年8月开始,高碑店村就开始试点垃圾不落地,如今已经实施了两年多,效果明显。为了方便居民,垃圾运输公司还开发了手机APP,可以在网上预约上门收集。“厨余垃圾我拿来堆肥养花了,每天其实也没太多垃圾。”张大娘说。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与一年前相比,垃圾运输车的数量明显少了一些。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为了落实垃圾分类,清洁站还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不同的垃圾由不同的运输车运往不同的垃圾处理场。”

据介绍,目前,北京累计建成分类驿站1275座,达标改造固定桶站6.32万个,涂装垃圾运输车辆3945辆,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805座。分类设施建设管理达标率由2020年5月份的7%上升至目前的88.8%,投放站点具备脚踏、拉环等便利性设施的配置率达到97.15%。

张岩介绍说,适应垃圾分类需求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北京已经初步实现整体重塑和城乡覆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张岩表示,目前,居民自主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区域间、小区间差异比较大,“二次分拣”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分类设施规范性还不够,分类驿站、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暂存点建设和管理水平还需提高。源头减量还有较大潜力,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外卖餐盒、商品包装等方面仍需加大减量力度。另外,市民在垃圾清运不及时、桶站日常维护不到位、大件及装修垃圾乱堆放等方面的诉求量仍然不少。

张岩表示,下一步,北京要做好巩固提升市民家庭自主分类水平、加快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垃圾清运不及时专项治理、大力推进源头减量工作等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推动垃圾分类实现新提升。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