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部别具一格的黄河别传
图片新闻
河湟也见水鸟来
走进博物馆 感受幸福感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别具一格的黄河别传

 

◆本报记者王琳琳

相比形成于300万年前的长江而言,中国的第二大河,世界长度第五的大河——黄河要年轻得多。大约10万年至1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渐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贯通的大河。

然而,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传递给人的感觉却多了几分沉重。在任职于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学者杨明看来,这份“沉重”一是来源于黄河是养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让人油然生出敬重之意;二则,黄河历史上充满了洪灾泛滥的故事,令人生出几分悲凉。

随着年岁渐长,杨明渐渐发现,围绕着黄河的变迁,历史上的人物十分有趣。尤其是围绕着每一次黄河重大决口、改道、治理等涌现出来的人物,从皇帝大臣到农夫百姓,从凡夫俗子到大家名流,无不体现了面对自然灾害时所展现出来的高超智慧、眼光,抑或错误、短视。

于是,围绕着黄河历史上5次大改道,杨明写就了这本中华传承与大河变迁辉映、帝王轶事与市井百态胼举的《黄河简史》,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了历代黄河治理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

作者并没有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单纯地讲述人们在治理黄河所采取的各种应对举措、治理模式等,而是把黄河的治理与各朝代的政治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看到一部隐藏在黄河治理中的复杂社会史。

上古时期,人力物力维艰,禹因势利导,黄河终得大治,顺天应人的理念也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生存智慧。两汉时期帝国恢弘,理政宽严相济,小吏王景终成安澜千年的传奇。宋时战乱不断,官吏耽溺于论辩,在黄河治理策略上犹豫不决,终致河道左右摇摆不定。以武力建国的元朝,尚武而轻文,为保护漕运之私,任凭黄河南泛,频繁水患致使百姓生活苦难。明清时期,黄河灾害不断,治河却多以改良形式小心维持……

历数先贤往事,并不是杨明的初衷,融会贯通地把握黄河的历史,从中悟到多多少少的启示,才是学习、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

启示之一——治河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既仰赖于黄河,又不断应对其挑战的顽强精神。

从上古时期的神禹到秦汉时期的王景,从宋元时期的贾鲁到明清时期的刘大夏、靳辅,他们有人筚路蓝缕开万世之功,有人成就了安流千年的传奇,有人则在政治、经济的斗争中风雨飘摇。但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是挑战困难重重,在中国版本的洪水故事中,人们没有选择惊惶逃亡,而是迎难而上。

启示之二——黄河的治理启迪与塑造着中华民族的自然观。

禹的父亲鲧采用“围堵障”方法治水,九年未成,帝怒,被放逐羽山而死。禹奉命继续治水,在其父基础上加入了“疏顺导滞”,即利用水从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根据地形将围堵的洪水疏通,将之引入到疏通的河道、洼地、湖泊,再疏通其通往大海的河道,大功始成。这种治水产生的既顺应自然本性,又发挥人的主动性的做法,逐渐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顺天应人的自然思想,也逐渐变成了远古时代最早期的生态自然观。

启示之三——居安思危,在黄河风平浪静的今天,我们仍需绸缪于未雨,防患于未然。

近70多年来,黄河迎来了近代历史上少有的稳定时期,不仅岁岁安澜,而且供水、灌溉、发电、生态效应不断提升。但是,在人类活动干预以及黄河外部环境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时刻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