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首届“看见美丽中国”全国短视频大赛启动
含笑的金米
红茶祖地桐木村里的“最美奋斗者”
我相信他去了天狼星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1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相信他去了天狼星
——纪念苇岸逝世二十二周年暨苇岸日记分享会侧记
 

◆本报记者王琳琳

他活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文坛,被誉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中国的梭罗”。他一生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将自然万物纳入写作,其风格严谨、克制、谦卑而充满赤子真情。他对大地伦理、自然写作和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实践,为人为文的高度统一,至今影响着活跃在文坛上的很多作家和诗人。在诸多怀念他的人心中,他不仅是一位自然的书写者,更是一位严格的律己主义者和精神圣徒。

5月19日,是散文家苇岸逝世22周年纪念日,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读书会邀请苇岸的亲人、挚友和读者,在北京SKP Rendezvous书店举办“大地的哲学——纪念苇岸逝世22周年暨苇岸日记分享会”活动,共同追忆苇岸的为人与为文,共同缅怀苇岸的真挚与善意。

在老朋友的心中,他从未消失

尽管已离开22年,在苇岸的亲人和朋友心中,他不仅“未曾消失”,还依然以一种为人为文的尺度发挥着影响。

诗人、翻译家树才最后一次和苇岸见面,是在苇岸家中。当时,苇岸已经出现了腹水,却坚持让祖籍浙江的树才品尝自己收到的新龙井茶。“你爱喝这个茶,这个茶是浙江来的。”此后,树才每次喝龙井茶时都会想起苇岸,想起诸多往事。

在作家彭程心里,也有一件类似的往事。有一次,苇岸邀请彭程和几个朋友去他家里,为招待他们,特意买了一只烤鸭,而苇岸自己是食素的。这个细节让彭程非常感动。22年来,苇岸宽厚的长兄形象始终铭记在他内心,苇岸的文字也不知重读了多少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苇岸之所以成为中国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主要是其为人和为文。苇岸在这两方面都树立了标杆,他是人与文高度统一的作家,他的灵魂、追求和文字中流露出的是完全一致的,文字是苇岸灵魂的镜像,我们看他的文字就好像看到了人。”彭程说。

树才说,“为人,苇岸朴素,为文,真心、较真。现在认真的人越来越少,这也许也是苇岸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珍惜的原因之一。”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原因,东北作家葛筱强没能来京参加纪念活动,他发来了一段微信:“20多年来苇岸一直是我心目中文学与做人的导师,我每写下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都会在心里自问,如果苇岸活着会怎么去评价和判断?作为心怀大善和道德至上的人来说,苇岸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为人与为文的尺度之一。”

而今天,我们怀念苇岸,无疑就是在怀念一种道德、一种信念、一束阳光、一种金子般的品质。这是这个时代所稀缺的。

他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愈加凸显

一个生活在昌平农村、生前不是很著名的作家,逝去之后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凸显。这是很特别的现象。

本次纪念会也是苇岸日记的分享会。从1986年1月1日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14年的时间里,苇岸坚持每天写日记。他逝世后,妹妹马建秀和作家冯秋子历经20年的集录与编辑,将其生前的日记整理面世。书名来自他1988年4月14日的日记:“……我应该能看到生命,每天发生变化,感到泥土就在我身旁。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

洋洋三大卷日记,加上2019年出版的《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2020年出版的《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成为读者全面、充分窥视苇岸精神世界和其崇尚的大地哲学。

诗人林莽翻阅《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不断地勾起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回忆和思索。在林莽看来,苇岸站在“一位从村庄来到都市的‘冷眼旁观者’”的角度, 以浓缩、紧密的文字记录下了他所看到的现实世界。苇岸记录下了心灵的哲思、文学的探讨、艺术的感受、生活的体验、读书的体会还有生活的琐事,让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精神、内心世界的丰富。“他对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激励和启示。”林莽说。

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王家新表示,透过日记,可以一窥苇岸的精神追求。他追求纯粹、高尚,文字中始终贯穿着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和反思。《苇岸日记》是他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他生命的意义。

他的意义和生命指向未来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苇岸所思考的内容和所写作的文字,完全是“大地上的事情”。 他扎根泥土,去眺望、去观察,将自己对生命的观察和感知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苇岸的笔下,他为自然界中循环生长的万物——哪怕一棵小草的诞生而欢呼,为一群平凡的麻雀叫好,为古老的廿四节气留下印记,甚至为窗前的黄蜂写下墓志铭,为这个世界留下珍贵的思想记忆、生命祝福和大地咏唱。

作家周新京是苇岸的同学。在他看来,苇岸对自然界有一种神奇、美妙的敬畏,同时他还背负着解读自然的庄严的使命,近乎于苦役的使命。

北京晚报副刊人文版编辑孙小宁表示,苇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思考的东西,就超前于当时的时代。在那时,他就自觉地不用塑料袋,始终背着布包去买东西。苇岸说,塑料袋以后一定是灾难。同时,尽管对环保领域的知识非常熟悉,苇岸还主动参加梁从诫、杨东平等人的环保讲座,他视自己的参与是对环保的支持。

“他的生命始终特别澄澈,这也是自己愈加尊敬苇岸的地方。一个生机勃勃的苇岸永远在我们身旁。” 孙小宁表示。

观察是文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它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苇岸对观察的重视也影响了很多人。诗人宋逖第一次去苇岸家的时候,他拿出望远镜,让宋逖通过他们家的窗户看外面的高山和田野。苇岸说,“要学会观察,不能总是抒情”。

同样关于望远镜,树才也是记忆深刻。那天,他与苇岸吃完饭后,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用望远镜眺望星空,原来,那天的天狼星特别明亮,苇岸还提醒树才注意天狼星是雪片形的。

“从此以后我一直记得天狼星是雪片形的。如果人走了,去了哪颗星,我相信苇岸肯定去了天狼星。”树才说。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