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印下动物足迹 让植物重归自然
打造生物活动“热力图”
马爹利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项目在广东阳江正式启动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6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下动物足迹 让植物重归自然

盛开的距瓣尾囊草。顾海军供图
 

◆本报记者 王小玲

近日,一则关于大熊猫的新闻报道,把大家的视线聚焦在了位于四川洪雅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视频中,一只成年大熊猫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出现在同一地点,疑似在做求偶标记。

近几年,这样的新闻故事时有发生。在四川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占全省幅员面积近20%以上的保护地和占全省面积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了较好保护。

多举措提高保护水平

位于四川省洪雅县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生态环境良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因为物种丰富、种群繁多,珍稀和特有野生动植物种类齐全,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

2017年,瓦屋山被整体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自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瓦屋山积极建立和完善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工作人员在野外布设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监测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同样在松潘县白羊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也安装了100台红外相机,拍摄到多张大熊猫、川金丝猴、岩羊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照片和多段视频。

而放眼全省,为减缓和遏制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趋势,四川还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先后发布了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四川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在全国较早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条例,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此外,为了让保护更有针对性,四川省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还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将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纳入《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四川省“十二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规划》中,把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点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中,并开展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试点和示范工作。

物种数量逐步上升,极小种群得到恢复

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画面,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感到欣喜。“我们大概收集到12种动物,不仅有哺乳类,还有一些高山保护鸟类。比如,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鬣羚,以及毛冠鹿、小熊猫、红嘴雅雀等各类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视频。”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工作人员从收集的数据分析出,正是因为保护级别的提高,收集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

而在川西北的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黑颈鹤的数量也稳中有升。2020年,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颈鹤在繁殖季节数量约有1200余只,占全球黑颈鹤总数的10%以上。

“黑颈鹤的增多,得益于黄河流域的保护。”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王忠介绍道,1994年以来,四川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若尔盖湿地、长沙贡玛、日干乔湿地、曼则唐湿地、喀哈尔乔湿地等自然保护区,这让以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其种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植物保护方面,四川也取得不错成绩。生长于四川的距瓣尾囊草,是中国的毛茛科特有植物。2010年,“武引”水利工程在极小种群物种距瓣尾囊草的核心分布区开展建设,按照“谁开发、谁恢复,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约束机制,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责成四川省武都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水库淹没区的距瓣尾囊草种群开展了迁地保护。

从2011年到2017年,生态环境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先后实施了距瓣尾囊草就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外回归三期保护项目,经过多年的野外回归试验,目前,人工植株已经自然繁殖出新的子代植株,标志这一物种重新回归自然。

保护与发展并行

在青神县,人们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好,给当地发展旅游和科普教育带来的好处。

5月份,青神早有萤火虫出没。“萤火虫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们对生活质量可挑剔得很。它们只喜欢植被茂盛、水体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一旦植被被破坏、水体被污染、空气变污浊,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眉山市青神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汤田计说。

近几年来,眉山市青神县致力修复湿地、湖泊、竹林等自然生态环境,避免河堤水泥化,减少有害农药的使用,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目前,全县已发现萤火虫栖息地11处,并吸引无数游客前去探寻。在满足游客好奇心与加强保护之间,如何寻求最佳平衡点则成为考验。

经过一番思考,青神县政府决定积极与湖北省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合作,不断推进对萤火虫资源的保护和应用,让保护与发展并行。

“这既满足了游客的赏萤愿望,也是基层探寻‘栖息地保护+赏萤+科普’的可持续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白果乡副乡长刘俊说。

首先,要把全县萤火虫资源调查清楚。“守望萤火”西南萤火虫研究和保护中心通过逐步建成青神县萤火虫栖息地调研监测网络体系,制定开发萤火虫栖息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计划,研究开发萤火虫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为萤火虫保护性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每天夜幕降临,来自县内7个乡镇(街道)20个村(社区)的24名萤火虫监测员,会对萤火虫的分布区域做详细登记,如萤火虫生长变化、数量、种类、生活环境的湿度温度等。

此外,各乡镇还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对“竹里萤光”实施保护性开发。如白果乡通过安排监测员、劝导员和巡逻员,加强萤火虫观赏季的监测、巡逻、劝导,保护萤火虫。为保护萤火虫栖息地,村(社区)主动在各萤火虫栖息地采取物理方式防治害虫;建设观萤廊道,布设观萤暗灯;重视科普教育,避免噪声、灯光污染。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人来青神,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