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下一版4
 
黑龙江湿地保护率达48%
人海和谐鸟归来
32个场景串珠成链
图片新闻
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祁连山觅豹记:难得的相遇令人格外珍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1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祁连山觅豹记:难得的相遇令人格外珍惜

 

◆匡匡

成为一名雪豹调查者之前,牧民阿诚已在祁连山上放牧多年。

2011年4月,北京林业大学在祁连山调查雪豹,需要一名当地向导。因为路熟、眼力好,31岁的阿诚被推荐给调查团队。项目持续数年,他也完成了从牧民、兼职护林员、专职生态管护员到雪豹调查者的职业转型。

布设红外触发相机(以下简称红外相机)与粪便DNA分析,是雪豹调查最有力、有效的方法。因此,在野外架设红外相机、回收影像数据、统计分析,是包括阿诚在内的基层雪豹调查者的主要工作。

然而这项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因为雪豹调查只是一线管护员繁重工作的一部分,以祁青管护站为例,6位工作人员,管理面积达200万亩,除了野生动物调查,还有森林巡护、防火、反偷猎、资源监管等工作。

因为工作繁重、条件艰苦,年轻人对“雪豹调查”望而生畏:工作地山高路远,近乎与世隔绝;交通不便、出行主要靠摩托车和步行,早上出门巡护,晚上才能回来,夏天常在野外过夜;气温低,冬天最低温达零下30摄氏度;吃不上新鲜蔬菜;找对象难、离婚率高等……

除此之外,偶尔还有生命危险,例如和豺群的一次不期而遇,就让阿诚至今心有余悸。

2017年,阿诚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张掖分局野生动物管理科科长马堆芳一起,在名为小柳沟的地方做野外调查时,就曾遭遇9只豺的突袭,他们只得退守车上,紧闭车门。“后来我们把车窗开了道缝,往远处扔了半包香烟,转移了豺的注意力,开车跑了”。

而管护员赵尚宏和马雪刚的遇豺经历则更为凶险。2018年7月,两人在野外巡护时,与11只豺组成的豺群狭路相逢。在豺群的追逐中,两人骑摩托车逃命,“因为害怕,把摩托车骑翻了”,幸亏当地派出所的一辆皮卡路过,两人丢下摩托爬上车斗,“豺在后面又追了两公里”。

“有的年轻人就算考上了(管护员岗位),也不会来这里工作”,马堆芳说。工作环境差、资金短缺、缺少新鲜血液加入,成为困扰一线雪豹调查者的最大难题。

像阿诚这样的基层巡护员很难得。阿诚第一次见到雪豹是2013年。那是他漫长且平淡的放牧生涯里,少有的一段精彩谈资。越过山梁,和一只雪豹不期而遇时,距离只有50米,雪豹身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短暂对峙后,雪豹跳下石岩,消失在远处。

这样的目击场面极其稀少,更多时候,阿诚只在红外相机的照片里,才能近距离观察这种雪山精灵。在野外发现的雪豹尿痕附近,阿诚会架设红外相机,“有动物路过时,就会触发,拍摄3张照片和一段视频”。

理论上一部红外相机一个工作周期(3个月-4个月)可采集2000多张照片和800多个视频。但要获取这些数据不是件容易事:保护区绝大多数区域没有网络信号,需由管护人员深入野外,手动更换相机存储卡和电池。

“回到管护站后,先把存储卡里的资料导入电脑,再进行人工筛选、标注、记录”,包括手动记录相机坐标、工作状态、动物种类等参数,阿诚说,“经过挑选,有价值的资料只占60%-70%。”

收放相机的过程持续20天至1个月,最终形成一个50G左右的文件,通过硬盘送回数百公里外的张掖。然而,数据的旅程并没有结束,在张掖分局野生动物管理科,它们将再次经过人工筛选、标注,最后录入系统。

这是一项耗时巨大的工作,“统计一年的数据,我们大概要花半年时间。”马堆芳说。

据了解,祁青管护站辖区共架设有红外相机21台,数量是几年前的1/4,只能保证几个样区的布设。而只有通过大量的数据比对,才能做到雪豹的个体识别,计算出其种群数量。

点位逐年减少,“有的是自然损耗,比如恶劣天气和动物的破坏”,但主要原因还是与人手和经费有关。

此外,在雪豹调查、相机架设、拍摄技能等专业度上,绝大多数基层管护员也达不到阿诚那样的水平,这为雪豹基础数据的采集增加了不可控因素。

基层保护部门能力不足,制约了信息收集和保护行动的开展。马堆芳面对的难题,同样也困扰着他的伙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西部区域高级项目经理何欣。

全球现存多少雪豹?何欣给出了一个参考区间:3000多只至8000多只。

这是一个缺少基础数据支持的估算,原因是“中国雪豹调查覆盖面积,仅占其栖息地的1.7%(全球为2%)”。

何欣认为,正因如此,雪豹调查势在必行,“雪豹是唯一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顶端。雪豹数量稳定,意味着食草动物种群的稳定。它的种群变化,意味着母亲河水源涵养健康度的变化。开展雪豹栖息地、种群密度调查的意义重大。”

像阿诚这样的基层巡护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通过一部部红外相机采集、汇总而成的基础数据库,雪豹调查终将是空中楼阁。”马堆芳说。

(来源:萤火计划 腾讯公益)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