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坚持六个聚焦 加快打造陇原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构建基于减污降碳协同的温室气体管控体系
减污降碳需各方积极行动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1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十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武汉举办,专家指出
减污降碳需各方积极行动

 

◆本报记者 刘蔚

当前,我国减污降碳面临怎样的形势?各行业各部门要怎么积极行动?日前在武汉举办了主题为“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创‘十四五’新局,推进碳减排与长江大保护”的第十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以及“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控制”分论坛,会上相关专家学者给出了清晰答案。

降碳是我们自己要做

“这是一场革命,各层面都在积极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截至2020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诺。次国家行为体也自下而上地加入碳中和行动中。根据联合国气候雄心网站联盟的统计,截至2021年4月16日,全球已有191个国家、243个地区、1174家投资者、10748个城市、1985个组织、5031家企业加入这个联盟。

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面临巨大挑战。贺克斌认为,主要挑战包括4个方面:一是高碳的能源结构。2019年主要国家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为50%-85%,中国约为85%。欧美化石能源中煤占比仅为3%-17%,而中国高达57%。二是以煤电、钢铁、石化、水泥等产业为主的高碳的产业结构。实现碳中和,煤电二氧化碳排放要基本清零,非化石能源发电达到80%以上,低碳转型压力非常大。三是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仍在进行之中。四是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欧盟有71年,美国有43年,而我们只有30年。

这么艰巨的任务,为什么要下决心努力完成?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的发展要做。

贺克斌举例说,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欧洲有《绿色新政》,日本有碳中和发展路线,英国有能源白皮书,美国有零碳排放行动计划,其中都有关系到产业能源关键技术升级换代的内容。这种升级换代一旦和碳关联,就可能形成碳边境税。所有高碳煤电产品都可能受限,我国外循环空间会被大大压缩。因此,我国低碳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必须跟进。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雷宇描绘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目前国内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结论比较相似,即在2030年之前,争取碳达峰,在2030年后的几年间,可能会有一段相对比较平稳的平台期。约在2035年之后,碳排放有望有一段非常快速的下降,最后在206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碳排放应该会在10亿吨以下,剩下的通过碳汇来实现中和。

减污降碳要做好协同

“区域协同、部门协同、措施协同,既有利于碳减排,也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雷宇表示,大气污染3个重点区域加上广东省,面积不到全国1/4,但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够占到全国的53.4%。因此他建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应优先考虑大气污染的重点区域。如果在这些地方对碳总量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不仅有利于碳达峰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贺克斌说,如果没有碳达峰碳中和的推动力,以现有的政策措施,在2030年之后,减污过程会减缓。但在碳中和情景下,与降碳结合,则会释放出更大的减污潜力,在2030年到2060年之间,主要污染物排放仍有不小下降空间。由于能源结构发生了改变,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反弹,因此在监管上避免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现在减污降碳的技术缺口还非常大,减污降碳协同程度目前还不够高。”生态环境部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说。

伦敦、东京、纽约等城市都把空气质量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体现在城市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中,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技术、倡导低碳生活、推广低碳建筑、发展低碳交通和强化公共参与、建立可持续的交通模式。

国内也有一些城市开展了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规划工作,比如乌鲁木齐市。田春秀说,他们首先梳理乌鲁木齐的大气污染防治和低碳城市试点方面的措施。基于国际和国内的政策、技术研究成果,选择采用更佳的政策、技术、措施。对空气质量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潜力,再探索出实现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碳排放达峰的最终路径。

田春秀建议,各地在出台政策之前要做好预评估,选出成本低、减污降碳协同减排效果好的政策措施。在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时,要合理布局风电、太阳能。此外,还要发挥减污降碳的经济、政策激励作用。

地方和企业应积极行动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邢奕教授说,2019年生产1吨钢会产生2吨碳,而到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时,1吨钢要排出1吨的碳,钢铁企业的减排压力非常大。

雷宇介绍说,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00亿吨。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化工、煤化工产业,与交通和建筑加在一起,碳排放占全国90%以上。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蒋靖坤表示,回看人类历史,石器时代的终结并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同样,现在面临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并不是因为化石燃料用完了。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那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则是带动我们走向新一轮全球性大变革的号角。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继宏说,碳中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通过理论分析,碳强度下降率速度要大于人均GDP增长的速度以及人口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达峰。而在此之前,还要实现碳强度本身的达峰,以及人均碳排放的达峰。

那么,什么因素是实现碳达峰的主要条件?张继宏认为,碳强度的下降速率非常重要。通过梳理影响碳强度的22个主要因素,从全国来看,能源强度、FDI(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的前三位因素。

企业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做好哪些工作?张继宏说,企业要重点关注配额分配方法。充分利用好与减碳相关的碳市场、电力市场、绿证交易市场、CCER交易市场、可再生能源电力超额消纳量交易市场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实现减碳。此外,企业要建立基础的碳减排能力,包括温室气体的统计和核算体系、监测体系,还要制定战略,形成技术和标准,尽量在“及格动作”基础上向“优秀动作”靠近。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