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做好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加减法
如何看待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同步向好?
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思路与重点专栏征稿启事
非法穿越为什么屡禁不止?
警惕重视迎检忽视整改的三种表现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法穿越为什么屡禁不止?

 

◆赖正均

野外扎营、与藏羚羊朝夕相处,这看起来是向往自然、融合自然的温馨画面。但极具讽刺的是,有人却选择了非法穿越、践踏自然的方式去实现。据媒体报道,四川成都一家旅行社以“科考”之名招募旅行团,拟从青海穿越进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兔子湖内扎营围观藏羚羊产子。值得警醒和反思的是,这不是偶发事件。据公开报道,近年来这种非法穿越屡禁不止,并相继出现危险,引发大规模营救。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保留着接近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是禁止一切人类活动的保护区域,其对生态涵养的价值不言而喻。非法穿越,“勇”闯禁区,首要诱因是猎奇心理。猎奇本来无害,但要警惕的是猎奇心理的反噬,让人走向违反自然、无视规则的禁区探索。而且,在“与野生动物朝夕相处”的伪装下,这种反自然的行径极具迷惑性。普通大众往往不具有辨别能力,容易得到认同点赞,并从参与中获得个人满足。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商业利益。有些旅行社视此为商机,加持“科考”“限额”“官方合作”等名目,把近乎零成本的露营驻扎卖到每人数万元,赚得盆满钵满。

规则底线是防范的硬杠杠。然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只是“责令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旅行社这种违法组织探险活动的单位,还没有直接适用的罚则。门槛低、利润高、破坏大,是非法穿越的共同特点。若不依法严加打击,让其付出高昂的违法成本,很难消除某些人铤而走险的侥幸念头。因此,必须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实行联动惩戒,计入社会信用。对于非法穿越导致的救援支出,也应立法明确予以追偿。

加大监管的投入也非常关键。自然保护区往往面积辽阔,人力监管覆盖面小、盲区大。应在科技智慧监管方面加大投入,在主要进入路线、关键点位布设红外监测、视频远程监控等高科技装置,安排无人机巡逻等,弥补人力限制,扩大巡查范围,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穿越。

当然,最为根本的是,对非法穿越必须要有一场深入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思。规则层面对非法穿越的硬约束,监管执法层面的打击,只是对违法的防范。要从根源上彻底整治,必须从社会认知中撕下非法穿越的爱好自然伪装。加深百姓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涵养和孕育保护自然的意识,增强对非法穿越的辨识。当非法穿越获得的认同感不复存在,猎奇的动机失去了根基,非法穿越的行为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