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奋力开创“十四五”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不断拓宽有机产品价值多元化实现路径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教育
完善政策体系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从供需两侧着手,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1年7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供需两侧着手,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张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住绿水青山要抓源头,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因此,要构建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体系,形成生态自觉、生产自觉、生活方式自觉的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机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外生动力机制主要依靠政府等第三方的外部推动力对绿色产品市场进行外部干预,不断给予外部动力输入,如政府给予绿色转型企业资金补贴等。与外部的推动作用不同,内生动力是通过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自觉产生的源源不断的、持续的绿色发展动力。影响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机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3个方面:绿色消费的需求、绿色产品的供给、政策法规的保障。

消费者作为绿色市场的需求端,是形成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主体之一,促进绿色消费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绿色市场的供给端,为消费者提供各类绿色产品。根据不同产品类型,消费者自发购买意愿有所差异。第一类,经过绿色制造,产品本身发生性质变化且与消费者利益相关,消费者具有自发购买意愿,如节能家电和有机产品。第二类,产品本身有变化但与消费者利益无直接相关性,其自发购买的意愿较弱,如环保包装产品。第三类,生产过程绿色化,而产品本身无性质变化,消费者无自发性购买意愿,如绿色工艺生产的聚乙烯。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绿色产品,实施差异化价格策略,提高绿色产品销量。

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的形成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一旦形成规模的绿色消费需求,企业便会主动进行绿色生产,绿色经济因此就能够依靠“消费者自觉—生产者主动”的内生动力自主运转,且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的策略建议

基于内生动力的绿色发展模式,从行为前端对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消费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消费者自发形成绿色产品购买需求和行为,进而激发企业主动向绿色转型。当前,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的形成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包括绿色消费需求较低,绿色产品缺乏价格优势,消费者购买意愿较弱;绿色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缺乏充足的信任;企业家缺乏绿色转型意识,绿色产品供应种类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等。为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绿色发展,笔者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提供绿色消费增值服务,积极引导绿色消费。

作为对绿色消费的补偿与鼓励,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度,并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引导消费者向绿色消费转变。绿色消费实行实名积分制,积分的情况可分为三类:减排积分,设置垃圾分类投递箱、可利用废弃物回收箱,可根据回收的废弃物数量或重量合算成绿色积分;资源消耗减量积分,对于水电暖燃气等资源消费,人均每月不超过最高限额的用户可获得一定的绿色积分;绿色购物积分,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可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消费者所获得的绿色积分可用于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兑换停车券、兑换高铁里程票、景区门票减免、兑换通信话费充值、通信流量赠送等一些非资源消耗型的增值服务,以此弥补绿色产品的价格差异,鼓励绿色消费。

第二,加收非绿色产品环境消费税,形成绿色产品价格优势。

对于性能无变化的绿色产品,如聚乙烯,下游厂家无自发购买意愿,通常取决于产品价格。由于企业投入绿色生产工艺、设备,成本较高,为提高绿色产品的价格优势,可对同类非绿色产品的购买加收环境消费税,绿色产品的价格低于非绿色产品,下游厂家则会自发购买绿色产品,以此有效倒逼上游企业绿色转型。

第三,建立权威绿色认证机构,规范绿色行业标准。

当前绿色市场的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直观识别其质量,需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权威的绿色检测认证机构,公开绿色产品信息,使绿色生产全过程透明化,打破绿色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可在产品外包装上附绿色标识、绿色码,扫一扫便可得知绿色生产的全流程以及绿色指标检测结果,使消费者充分掌握绿色产品信息,从而放心买、乐意买。

第四,引导企业家提高绿色转型意识,提供多元化绿色产品。

当前,绿色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应引导企业积极转型生产,提供多元化的绿色产品。绿色转型是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早已注重企业绿色发展。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正快速增长,未落实绿色发展的企业可能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越早转型越有利于占据绿色市场先机,同时受到的补贴支持较多,对企业的发展越有利,有益于提升企业品牌的竞争力。短期来看,绿色转型需要沉没成本,长期来看,绿色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