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产业经济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明河全流域黑臭水体咋消除的?
海丰将建微藻固碳暨干冰转化项目
济源钢铁探索降碳减排技术
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
打造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全闭合链条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全闭合链条
——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智勇
扫码环保展直播内容
 

◆本报记者徐卫星

记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的初衷是什么?

田智勇:我们公司1992年成立,当时环科院已经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成果转化落地的时候,院里还设立了工程中心,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验证,通过验证后的技术和产品就在公司进行工程化转化。

现在,环科院将工程中心并入了污染控制中心,集中力量对硬技术进行重点研发,源源不断地给公司交付科研成果,公司则主要负责对接市场和资本,最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公司目前是生态环境部系统内唯一一家工程型综合平台公司,作为环科院500多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的平台和窗口,所有的技术成果都由公司孵化、转化,开发和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在形成利润后,公司再拿出相当比例作为技术研发经费,由环科院或者各大高校的科学家揭榜挂帅,让他们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地研发技术,形成技术成果后再放到公司来孵化、熟化、转化,形成从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全闭合链条。

这其中有很多体制机制政策需要创新。比如为了打破原有的滚动式的发展模式,转化成资源整合、业务融合的跳跃式发展模式,我们做了两方面努力:一方面从链条上,工程公司开展设计、工程总包、工程管理、全过程的运维等经营活动,环科院开展规划、方案、咨询等业务,院企合作的链条完整了,资源也整合了;另一方面在业务上,公司与环科院的各个二级部门对接,通过事业部承包经营的模式,利用公司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基础主营业务能力,实现二级部门与公司经营业务上的充分融合,同时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记者:目前公司在科学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成绩怎么样?

田智勇:本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给了公司好平台和好机会,让我们把技术成果、拳头产品打出去。在众多的技术成果里,我们筛选了20多项技术在展会上展示。选择这些技术的原则之一,是必须在工程实操里有一年到两年的示范工程,取得显著的业绩。几天下来,跟我们谈合作的企业非常多,推介会现场甚至会出现满员。

记者:您手中的模型车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品吗?能否介绍一下?

田智勇:这是我们的油品检测车,是大气攻关项目“柴油机排放及强化管控措施”的项目成果之一,为了将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国家对机动车的环境监管工作,公司专门研发了移动式油品检测车,车内集成了各种油品环保关键指标检测模块。这些模块主要是由中国环科院与中国中化集团联合自主研发,我们从2018年开始自主开发设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近红外汽柴油全项检测仪,我们利用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收集的油品检测数据及中国中化自身多年积累的油品性能指标,建立了高精度汽柴油全项特征参数数据库,实现一台设备一次测试得出油品全项性能指标的功能,满足现场执法检查需要,便于相关部门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开展快速现场执法。

这次展会我们带来了两辆实车,检测功能不一样,其中一辆很快就要配合部里的臭氧帮扶工作赶赴现场,另外一辆也会到现场支援。

记者:制造这样一辆车的生产周期是多久?

田智勇:生产周期很快,车内的检测装备已经实现量产,只需将车辆进行集成改装即可,所以只要订单来了,生产周期非常短,大概一个月即可交付。

记者:目前为止,这些检测车都去过哪些地方?

田智勇:在“2+26”城市蓝天保卫战中,这些检测车几乎每个城市都跑遍了,尤其是支持了生态环境部的重点区域油品专项检查、2021年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夏季臭氧治理攻坚帮扶等重点工作。

记者:对于今后的发展,公司有什么谋划,包括结合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有何考虑?

田智勇: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平台公司,同时也具有30多年的工程基础,我们设立了一个目标:3年-5年内,孵化上市至少1-3家子公司,同时我们的母公司也具备上市的能力,最近公司将启动股份制改革,为上市做准备,使企业经营和管理更加规范化。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公司也做了一些思考,将通过4个路径实现:一是研发减碳、低碳和零碳减排的技术,二是聚焦碳的捕集、浓缩、提取,三是聚焦碳的封存,四是研发碳资源化回收利用。

现在部分重点服务项目已经涉及到碳减排的项目和工程,作为工程公司,我们涉足碳减排工作较早。至于碳捕集、碳浓缩、碳封存,工程公司已针对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开始进行工程示范,在北京多个加油站的示范点已平稳运行了两年。通过示范,我们希望一年后把碳捕集、碳浓缩、碳提取这一系列成套的技术推向市场。

至于碳封存技术,待国家出台相关规范后,我们会反推和调整碳的捕集、浓缩和提取技术。

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方面,公司正在做前期研究,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目前我们偏向于生物方法,通过微生物、酶制剂的强化,实现整个生态链的转化。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