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十堰市郧阳区曾经裸露的矿山又绿了
用头发做科研的守望者
61万吨碳排放配额贷出千万元
“这是考验我们生态环保铁军的关键时刻”
监督帮扶,我们一直在路上
湖北实战演练跨界水污染应急监测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头发做科研的守望者
——记广东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晶
 

◆华宣

6月30日,广东省直机关召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晶荣获“广东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自2012年加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来,郑晶便致力于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保公益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科研的道路总是崎岖的,要耐得住寂寞,戒得掉浮躁,才能撑得起理想,出得来成果。在寻求真理的科研道路上,郑晶从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过许多挫折,以及很多次的无功而返,或者是在通宵达旦做实验后的功亏一篑,可这从未磨灭掉他对科研的热忱,反倒更加坚定了他做科研的决心,也让他在环境健康领域有所收获。

他用头发作为指示材料,以“一段头发的故事”,回答了头发中污染物的来源、头发中污染物浓度跟其他生物样本的相关性等问题,而这个故事始于广东省一个工业小镇。

这个小镇拆解“洋垃圾”已有约30年的历史,素有“中国再生铜都”之称,尽管变废为宝的模式取得了经济效益,但粗放的拆解方式让整个土地变得满目疮痍,而村民们也深受其害。

早在2008年,郑晶便开始关注电子垃圾拆解行业的污染问题,他从吃“闭门羹”,甚至被人追赶数十公里“拦截”,到与当地村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深入了解拆解工人的作业方式,有感于工人受电子垃圾回收的危害,通过文献调研,较早尝试利用头发作为生物监测材料,以此指示拆解地区人群的健康危害。

在研究的过程中,实验室就是郑晶的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实验,为了实验进度熬通宵更是家常便饭。其中有个步骤将一绺绺头发逐根分拣,过程繁琐又机械,有时候一天下来也不一定能完成一例头发样本的分拣,而这个过程一做就是几个月。

对未知结果的探索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选用的色谱柱不合适,他调整了继续;仪器的进样程序比不合适,他调整了继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繁琐且漫长的前处理、上机和数据分析,郑晶终于成功了。在研究中,他发现了头发与血液中不同污染物含量的差异性相关关系;提出基于手性多氯联苯对映异构体、化学质量守恒模型等手段的头发中有机污染物定量源解析技术;揭示了头发中有机污染物的纵向富集规律;开展大规模人群调查和跟踪监测的创新尝试,为规范头发作为有机污染物监测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并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5篇论文。

通过研究,他还发现,随着国家对进口洋垃圾的限制、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和人群健康受到关注,电子拆解行业的管控得到加强,通过对近百名拆解工人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工人的血清和头发中阻燃剂类污染物负荷水平降低,反映了监管政策的实施成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发现了头发能作为生物指示材料后,郑晶又想到了如何科学地应用头发去代替血液作为生物监测材料,特别是在针对儿童等敏感人群的环境健康研究过程中。他笃信的是,科研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幸运,只有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纵使科研道路上困难重重,他也愿做这片土地上的守望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