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家庭传统“撞”上可持续生活
绘就共同富裕生态新图景
为什么要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传统“撞”上可持续生活

▲网友展示用废旧衣物布条做成的杯垫。
▶网友展示自家收集净化废水用来浇花拖地。
 

◆本报记者 张黎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年轻人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加。除了深入的亲情交流,伴随而来的还有不同生活模式的碰撞——

“我妈连任何一个纸壳都不放过,都攒起来堆一起。”“我奶奶每次的淘米水都不会扔掉,她说可以浇花。”“我们家的牙膏,都要挤得一点不剩才行。”

“也许年轻人并没有留意,很多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做法和理念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是不谋而合的。” 公益组织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 (China Youth Climate Action Network,以下简称CYCAN)项目负责人孙逍告诉记者,为唤醒年轻一代关注家庭传统中的绿色生活,在这个夏天,CYCAN联合广大青年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以“让传统重新流行”为主题的项目活动,共同探寻家庭场景中的绿色可能性,复兴家庭传统中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互动——吸引年轻人挖掘家庭中的优良传统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中国的优良传统中一直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因此,如何挖掘并发扬家庭中的可持续传统,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CYCAN团队“让传统重新流行”项目负责人孙逍讲述了活动发起的源由。

公益组织CYCAN一直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并在年轻一代中具有号召力,汇集着磅礴的青年力量。“我们相信好的策划会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在充分筹备后,“让传统重新流行”项目在微博上率先活跃起来。

“你家里有攒塑料袋的习惯吗?”“你从小有没有被教育过不要浪费粮食?”“晒出你家最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吧。”连续6周,通过营造不同话题并招募志愿者在微博上进行持续的讨论,项目吸引年轻人及公众关注、思考、记录家庭传统中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网友柚子记录下自己家的“古董”铁锅,用破损瓶口的水杯装茶籽粉洗碗,穿妈妈和姐姐的旧衣让家庭衣物“内循环”;

网友梓书则展示了她“捡”外婆不用的木梳子继续使用,再利用爸爸闲置的拍照工具,随身携带棉布小手绢。“虽然有点旧了,但环保日常让我更懂珍惜,心灵也变得宁静。”

仅1个多月,#让传统重新流行#话题在微博上收获了100余万的阅读量。

这让孙逍感到“既在预料之中,又有些意外和惊喜”,“其实我们就是想让人们发现,可持续生活作为相对简单的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它实施起来并不难,很多人已经在做了。”

共鸣——通过故事和短视频展示绿色生活

除了在微博上进行广泛的公众舆论引导,项目方还在执行中强调青年行动引领,开展可持续家庭创作奖,通过文字故事和视频的形式征集青年发声,让可持续生活传统通过青年协同影响流行起来。

“说起我家的可持续生活传统,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我们祖孙三代人的一些老物件。”在投稿人美鹏的分享中,外公装废旧钉子的小铁罐,妈妈百宝箱里的碎布头,用旧本子剩余纸张、尼龙线和胶带装订成的第一个日记本,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祖辈们的生活中,一件东西坏了,首先想的是能不能修好,能不能自己做出来?如今的我,也越来越懂得继承这种‘修补’的传统。”美鹏介绍自己在一所小学里管理一个汇聚各种废旧材料的环保站,她带孩子们用鸡蛋托做小人儿、用旧袜子做玩偶,下班了用自己缝的布袋子去买菜。

像美鹏这样的原创故事,引发不少青年人的共鸣,CYCAN也陆续将征集而来的30余篇文字故事刊发在公众号上,得以广泛传播。

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视频作品无疑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因此,CYCAN邀请媒体人赵明鑫作为专业嘉宾来指导参与者的创作。

在赵明鑫看来,随着短视频的发展,公众的信息发布要比媒体快得多。“我们认为,公众影响公众,是反应最快的媒介,对于可持续生活等选题,也是如此。”

“每个作品的视频制作都很用心,素材丰富,画面感很强。”评委之一、环保博主壹个袋子点评说,其中的开箱视频也弥补了网络中环保类开箱视频的空缺。

通过文字故事和短视频,年轻人对可持续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应对气候变化,你的可持续生活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行动。”孙逍说。

行走——以可持续视角观察城市变迁

走出屏幕,CYCAN还额外策划了一场可持续版的“城市微旅行”。

孙逍告诉记者,城市微旅行其实是一种相对小众的旅行方式,但相比其他的跨城市、甚至跨国家旅行,能减少大量的交通碳排放。“两者结合,这次我们要把行走的视角对准可持续生活。”

什么样的年轻人会对这样的活动感兴趣?

孙逍介绍说,参与线下微旅行的人报名踊跃,他们中有学生、有从外地刚到北京不久的年轻人,也有人带着课题研究的目的,但毫无例外,他们都关注可持续话题。

这场微旅行由北京城的正阳门起始,穿越繁华的前门大街,探访老字号商业街,寻觅杨梅竹斜街上的非遗文化。年轻的参与者们在CYCAN的带领下,倾听生活在前门脚下的老街坊如何看待胡同生活的变迁,真实感受可持续旅行所提倡的“赋能当地”会起到哪些影响,也一起探讨代代相传的生活传统与可持续生活有何交集之处。

“新颖有趣且充实,让我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可持续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过去的北平已经离我而去了,但今天又重新把它挖掘出来,与我想象中的北京联结在了一起。”十几名参与者回顾“微旅行”活动都感到收获颇丰。

“让传统重新流行”项目已接近尾声,但围绕可持续生活的话题远没有休止符。

“希望通过更多类似的项目,启发青年群体以可持续的视角看待传统观念,让挑战与继承并进,引导青年探索出一条发扬可持续生活优良传统的有效路径,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家庭行动方案。”CYCAN组织如此期待。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