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建设生态姜堰 催生美丽蝶变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生态姜堰 催生美丽蝶变

栖息在溱湖湿地的麋鹿
溱湖
 

◆郭建 王冬 钱宏斌

泰州市姜堰区地处江苏省中部,古称“三水”,是历史上江水、海水、淮水交汇之处,区内河网纵横,自然环境优美,2017年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姜堰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把“生态姜堰”作为重点建设的“五个姜堰”之一,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努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三水之地,天蓝地绿,水清岸美,风景如画,姜堰生态环境系统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各司其职,创新工作思路,利用现代科技和绣花功夫打出“水陆空”全面治理的组合拳,“绣”出这方土地丰厚的生态底色。数据背后折射出生态环境助推姜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贡献。今年上半年,3个省考以上断面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100%;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1%;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三项指标均列泰州市第一。

聚力提质增效 彰显产业转型之美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点,克服速度情节和换挡焦虑,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把产业经济的“含绿量”作为核心指标,努力实现转型跨越、绿色崛起。

在“工业强区”中推动绿色转型,坚决摒弃污染产业,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坚决不引进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近年来关停并转化工企业54家,开发区化工集中区退出历史舞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基建、新旅游“四新产业”,坚持产业高端化、绿色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50%以上。全面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根据企业亩均效益,落实差别化激励政策,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3356.6亩。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开展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试点,推广工业锅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切实为环境“减负”、为生态“添绿”。“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总量增加5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6.4%、24.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

旅游业是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姜堰区致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旅游业彰显生态特色,不断放大生态效应,提升生态“颜值”。先后投入9.4亿元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关闭溱湖周边14家工厂,恢复湿地近万亩,退耕还林30万平方米,推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溱湖度假区提档升级,成为姜堰区旅游业的“核心招牌”。高标准打造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两个5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出“樱花研学”“千垎田园”“稻田花海”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一批精品线路,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全区生态旅游业日益发展壮大,从业人数达2.33万人,2019年全区接待游客近76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19.5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38.8倍、10.6倍。

姜堰区有“三好”,好水好米好河鲜,因此赢得“鱼米之乡”的美誉。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姜堰区近年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构建高质量农业高地。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5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4个,认证绿色食品41个、有机农产品12个。姜堰大米、溱湖簖蟹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河横“蚊帐大米”通过SGS欧盟检测,大安芦笋、鱼饼虾球、桥头香菇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农产品远近闻名,抢滩城市餐桌,姜堰区各类优质果蔬订单率已达60%以上。

聚力减污降碳 涵养自然生态之美

坚持系统化思维,从全局角度寻求环境治理之道,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让“生态好”的品牌更响、含金量更足。

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扎实开展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建筑施工扬尘管控、秸秆“双禁”等工作,全域划定“禁煤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0%以上。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打造溱湖“近零碳排放”示范点。实行河长、湖长、断面长“三长合一”制度,扎实做好重点断面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2020年省考以上断面全部达到优于Ⅲ类水质。同时,按照“摸清底数,预防污染,严控风险,扩大修复”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推行清单管理,建立销号机制,确保农产品土壤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

着力提升环境执法监管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与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中心开展战略合作,建成卫星遥感技术高空监测平台和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行“天地空”一体化监管,第一时间发现查处各类污染问题。在全市率先配备走航监测车,实时监测沿途空气质量,并根据监测出的污染物总浓度描绘污染地图,直观地提供区域及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从而全面、快速地锁定重点污染源,实现“测管”协同。在“大数据+铁脚板”的强力监管下,上半年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94件,共计处罚1288万元。同时,积极运用新环保法配套办法,其中查封扣押32起、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15起、移送司法部门刑事案件4件,全区上下形成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今夏,我国局部地区发生新冠疫情,防疫形势再度趋紧,为有效控制各类医疗机构、隔离点等涉疫废水、医疗废物传播源,环境执法队伍迅速行动,组织对定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观察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等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开展疫情防控专项执法检查,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治污就亏损,不治就停产”,姜堰区不少中小企业面临如此窘境:环保不达标开不下去,而投入大量资金治污后,生产经营成本大幅抬升、企业亏损,同样无法生存。为帮助企业解决治污难题,降低治污成本,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蒋垛小砂粉废水、废气集中治理,俞垛有色金属废渣收集和开发区小微企业危废集中贮存等3个工业型“绿岛”,推动共享治污。竣工运营的姜堰区中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贮存中心将全面服务区域内1000余家小微企业,彻底解决危险废物底数不清、去向不明、转移监管缺失、处置费用昂贵等一系列问题。位于姜堰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嘉晟染织有限公司是姜堰区“绿岛”项目最早的受益者之一。这家公司每年产生废包装袋等危险废物约0.8吨,因为产生量较小,危废处置单位不愿意接收,同意接收的处置单位又存在费用高、处置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企业危废长期贮存,带来环境隐患。为此,企业常常“能拖则拖”,如今园区内、家门口建起了危废收集贮存中心,只要一个电话,危废贮存中心专用转运车立即上门服务,仅此一项每年为企业节约环保成本40%,更为关键的是,及时清理危废,降低环境风险,维护了企业绿色生产环境。

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姜堰生态环境局坚持以服务促达标,真心实意帮助政府推动经济发展、解决治污难题、增强企业的市场活力、提振发展信心。下一步,姜堰区还将适时实施汽车维修行业集中喷涂、波纹管行业集中喷涂等“绿岛”项目,打造成片共治亮点,姜堰区将逐渐形成“绿色群岛”效应,并以更大力度帮助小微企业降本减负,提升市场竞争力。

聚力精建细管 展现城乡宜居之美

把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打造,凸显“水韵古罗塘,最美金姜堰”的城市特色和发展追求,实现城景交融、景城互动,推动经济型城市化转向生态型城市化、外延扩张型城市化转向内涵提升型城市化。

姜堰区开展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推出基础设施攻坚、绿化景观畅享等10个方面154个项目,总投资约280亿元,积极开创城市发展的新时代。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资源集约节约,优先划定不能开发建设范围,致力为生态留白、为未来储绿。

近年来,姜堰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新建城区公园、游园、滨河绿化、防护绿化,实施城市微添绿工程,继续推进机关单位拆墙透绿,新增绿地面积395万平方米,新建游园绿地12处,罗塘公园荣获泰州市唯一“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突出骑行绿道、慢行步道和景观水道“三道共建”,五彩绿化、三水文化、美丽亮化“三化共现”,有机串联城市资源、历史景观和现代建筑,推动城市处处见景、步步入画。

以骨干河道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整治城区黑臭水体,推进岸线占用退还、滨河空间和绿化带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筑牢重点水域生态安全屏障。在净水、护水基础上,做好“美水”文章,打造中干河、老通扬运河等“运河风光带”,加快建设城市滨水公园、天目山公园等一批亮丽水景和公园绿地,以水为美、以水兴业、以水亮城。投资4000万元实施城区餐饮油烟综合整治,为8个高层居住区统一安装油烟净化处理装置,减少油烟排放;对重点商圈的餐饮单位督促加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安装在线监测设施,既留住城市的“烟火气”,也守住姜堰的“天空蓝”。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精准发力,深入发动群众,全面掀起清洁村庄热潮,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畜禽粪污、黑臭沟塘、乱堆滥搭等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村容村貌整体显著提升。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79%,建成省市特色田园乡村8个、美丽宜居乡村153个、环境整洁村226个,新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20个。获1000万元江苏省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资金,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成为苏中地区唯一上榜县(区)。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着力健全以“村庄保洁、河渠管护、道路管护、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保持村庄整洁、干净、有序,推动村庄环境管护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

聚力共治同享 传递绿色风尚之美

立足“大环保”格局,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绿色环保氛围。

姜堰区着力提升市民环保素养,组织编写环境保护读本,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引导市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逐步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特别是在“教育立区”中播种绿色希望,传承生态文明,着力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推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近年来,姜堰区中小学校把“环境教育”作为必修课,邀请环境教育专家开设环保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增强环境意识,开展环保讲座进课堂、科普基地参观等主题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先后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学校57所、环境教育基地7个,励才学校获国际生态绿旗学校荣誉称号。

着力健全监督体系,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作用,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在区级层面成立突出环境问题曝光工作小组,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倒逼整改责任落实到位。鼓励排污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着力加强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全国较早成立镇村级民间环保社团—姜堰区乡村环保生态家园协会,在各镇(街道)设立16个镇级生态家园协会分会,正式会员600多人,就近组织环境巡查,成为守护蓝天碧水的“千里眼”“顺风耳”,极大地充实了基层环境管理力量,协会协助查处环境违法120余例,让环境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环境治理 巾帼建功”行动,发挥妇女热心、细心、 耐心的特点,动员200多名妇女全方位、宽领域、常态化参与环境治理,依托“半边天”的力量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较早在村(居)两个委员会设立“生态文明委员”和“环境保护委员”,组建环保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积极推进实体化运作,逐步形成“组织规范、点面结合、整体联动”的环保纠纷化解机制,村居“两个委员”参与环境治理工作机制获评 2018年-2020年度江苏省法治建设创新奖和 2016年-2020年度泰州市十大“谁执法谁普法”创新创优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姜堰”是这座城市耀眼品牌和发展追求,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蓝天白云、鱼翔浅底优美画面从理想走进现实,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三水之地生动铺展。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