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地方读本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天津持续提升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
天津高质量服务获群众点赞
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促进提升生态环境业务能力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津持续提升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
今年1月-7月,PM2.5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
 

◆郭文生 任效良

初秋的津沽大地,从北到南,山青水碧、繁花似锦、蓝天如洗、处处生机,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景象。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7月,全市生态环境改善趋势更加稳固,“十四五”开局良好。PM2.5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降幅为历年之最。12条入海河流消劣成果持续巩固。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天津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蓝天、碧水、净土等优质生态环境产品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定“降碳”战略方向,促进全面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天津市生态环境系统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坚定“降碳”战略方向,推动绿色转型,坚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天津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碳达峰总体方案和专项方案、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妥有序转型。加强源头防控。从环境影响评价入手,突出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强度管控。加强转型推进。建立企业终端二氧化碳、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污染排放监测核查体系,创新拓展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品种,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倒逼高强度排放企业减污降碳。

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由点到面在全市全面铺开,印发的《天津市“双碳”工作关键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措施清单(第一批)》,明确了前期118项重点任务,将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施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依托北疆电厂试点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发展。将持续推进871重大生态增汇工程,保护和修复好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4个湿地875平方公里,提升湿地碳汇能力。

与此同时,一个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生态“碳汇银行”正在抓紧建设。天津市“津滨”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于2018年开始建设,截至今年上半年,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73万亩(含部分水面),林木绿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9%。

据测算,当前绿色生态屏障区碳汇约12.6万吨/年,根据屏障区总体规划、造林绿化专项规划测算,到2035年,屏障区碳汇将达到约20.6万吨/年。

聚焦“质变”总体目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天津市生态环境系统保持攻坚力度、延伸攻坚深度、拓宽攻坚广度,制定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计划,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实施431项重点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蓝天白云的时常在线,源自于近年来全市大气污染治理的久久为功。数据显示,2020年,天津市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50.0%;优良天数245天,较2013年的145天增加了100天。

同样大幅度改善的还有水环境质量。2020年,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55%,较2014年(基准年)增加30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70.4%,较2015年的7.8%提高了62.6个百分点,在环渤海三省一市中改善幅度最大。

和平区素有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中心之称,过去却因“治气”不力空气质量一度排名垫底。

和平区知耻后勇,对症下药,补短板,抓落实。通过实施集中供热、煤改电等措施,全区从居民到商户全部实现散煤清零,彻底解决了燃煤污染问题。通过建立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网格、强化道路扬尘精细化管控措施,有效管控扬尘污染。打破常规,利用周边停车场的闲置车位建立临时免费停车场,实行半小时内免费停车,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减轻了汽车尾气污染。同时,通过提供财政补贴为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解决了餐饮油烟污染问题。

通过一系列努力,在近年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和平区“气质”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6,优良天数比率68.6%,综合排名全市第一;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3.6%,改善率排名全市第一。

如今每到周末,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和平区民园体育场,都会看到大批市民在这里健身休闲,不少游客拍照留念打卡,而他们照片的背景板上都少不了那清澈湛蓝的天空和那如棉花糖般的朵朵白云。

严守环境安全底线,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生态环境安全无小事,事关群众民生福祉。为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天津市生态环境系统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聚焦危废医废、核与辐射等重点领域,强化常态化管理,建立风险源清单,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实行全过程跟踪,构建起了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力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针对医疗废物产生量增加、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传播和环境污染风险等问题,创新智慧化监管模式,自主研发“医疗废物运输轨迹监控系统”,对全市27辆医疗废物运输车辆进行全方位实时视频监控,规范运输人员操作流程,有效保障了医疗废物运输安全。

近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还利用这一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置了一起医疗废物运输不规范问题。当天,工作人员在监控中发现,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医疗废物转运过程中,运输司机和押运员防护口罩佩戴不规范,也未按照规定要求穿着防护服,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一违规情况,工作人员当即通过系统对讲功能纠正了司机和押运员的不规范行为。随后,市生态环境局举一反三,强化源头管控,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杜绝运输途中违规行为出现,确保涉疫医疗废物零流失、收处人员零感染。

医疗废物处置是疫情防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据统计,自2020年1月20日至今年8月24日,全市共收运医疗废物28121吨,其中涉疫医疗废物5604吨,均已严格规范实施无害化处置,有效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