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他们用青春守护阿尔金山
科普日里一“碳”究竟
“靠情面劝捐”引争议,公益机构怎么看?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用青春守护阿尔金山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开展日常巡护、生态监测等工作。
图片均由保护区提供
 

◆本报记者 杨涛利 通讯员 赵梅

与外界“失联”,与高寒缺氧斗争,与野兽猛禽为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人迹罕至的区域内,这是管护员们面对的常态。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与青海和西藏相毗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4600米以上。这里设有9个检查站,31名管护员负责管护、监测、巡山等日常工作。

管护员的日常工作繁杂,他们轮流驻守在管护站,带领专家学者深入保护区科研科考,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实施监测巡护,阻止和打击非法采金、非法穿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作为奔走在保护区一线的重要管护力量,用青春和梦想守护着祖国西部一处重要的高原生态系统。

“守护保护区,需要的就是苦干不苦熬的精神”

退休前,张会斌是巴州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1988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刚成立5年的保护区工作,称得上是这里的“第一代”。

在科考活动中,张会斌将保护区的草木飞禽、山川走兽记于心间;敢于直面非法盗猎者,勇于与破坏环境的非法采金者对峙。

还记得1990年初春,张会斌和同事进入保护区东部,调查非法采金人员的滞留情况。途中车辆陷在一条两米来宽、名叫“幸福泉”的温泉小河里,一动不动。

“零下35摄氏度的天气,即便是温泉,河水也冰冷刺骨,泡在水里两小时,皮肉早已失去了知觉,骨头像被针扎一样疼。”张会斌感叹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

“那时候车辆和交通条件都很差,遇险是常有的事。”曾在保护区当司机的苑涛说。

“氧气吃不饱,高原精神饱,守护保护区,需要的就是苦干不苦熬的精神。”张会斌这样说。

2015年大学毕业后,地里木拉提·帕哈尔提来到保护区工作。说起当年对工作的设想,他笑着说:“我是学动物科学的,就想着保护区里动物多,能天天看到它们还是蛮开心的。”

第一次前往玉素甫阿勒克检查站驻守,地里木拉提面对的是空旷无人的山野、孤零零的检查站,连自己在内只有3个管护员,唯独没有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这一个月的日子我咋熬下去?”没想到,这份工作他一直干到了现在。

“我觉得这里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同事们已经坚守了很多年,我不能当逃兵。”地里木拉提说。

24岁的齐斌,今年7月刚到103桥头检查站工作。“在保护区,别说网络,用电都要靠柴油或者太阳能发电,基本告别了现代生活。”齐斌笑着说,“工作之余我开始学习摄影,保护区风景这么好,我要把它们记录下来。”

“从2006年到现在,我们先后招了12名大学生,陆续有人离开,也有人耐得住寂寞留下来,他们是保护区未来的骨干力量。”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赵旭东说。

建设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公众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

通过有效保护,近年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偷、盗猎犯罪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尽管盗猎的枪声已消失多年,但无人区的绝世风景和神秘魅力,依旧吸引很多人前往,执法监管形势依然严峻。“每年都会有探险、旅游、非法穿越,或者采金、捡石头的人来到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乌图那生说,这些人进入保护区,会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繁育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执法巡护工作和轮流驻站值守一样,也是保护区年轻人每月轮流开展的工作。

“7月至8月,正是旅游旺季,这里每天几乎都有人来。有的人把保护区当成了旅游点,也有的人是想进去拍照摄影,这些人没有提前报备,也没有通行手续,我们只好向他们宣讲保护区规定,劝他们离开。”齐斌说,近年来,除了保护区工作人员、科考人员和祁曼塔格乡的工作人员,保护区“谢绝”所有旅游、探险、非法穿越等活动。

今年5月,保护区管理局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打击保护区内进行非法活动的声明,再次彰显了守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决心。

与此同时,保护区管理局还借助新闻媒体平台作用,加强高原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由保护区管护员、科研监测员发回的第一手图片、影像资料经常见诸疆内乃至国家级媒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艰辛付出终有回报。数据显示,经过30年的保护,保护区内高原特有的藏羚、野牦牛、藏野驴三大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已达6万~9万头,脊椎动物种类由146种增加到204种,高等植物由241种增加到386种,这里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近年来,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呼吁社会公众关注参与,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自然保护科普基地,建有动植物标本室、多媒体沙盘展厅、多媒体播放厅、自然生态书画展厅。同时,拍摄了保护区宣传片《寻羊者》《守望者》等,与国家地理杂志联合设立“国家地理图书馆””阿尔金山生态观察站”;出版宣传图册、科普和法律法规书籍等,定期组织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参观;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1000人以上。

借助每年的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野生动物园宣传教育活动,将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特殊景观资源向公众展示宣传。

科技助力,“动物世界”变得越来越精彩

2011年,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在东、西端主要路口布设无线监控,监控来往车辆;在距离依协克帕提管护中心站20公里的“鸟岛”上也安装了无线监控,用于观测鸟类的活动。“所有无线监控的信号,都可传输到局里的无线监控室,以便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玉素甫阿勒克检查站站长张圣发说。

近两年,保护区有了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新设备,这里的“动物世界”也变得越来越精彩。

“几年前就听人说保护区里有雪豹,可我在保护区工作了两年,雪豹到底在哪里?”保护区管理局高原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室监测员徐俊泉说,得知内地一些保护区在用红外相机监测雪豹后,2017年,他也开始向专家请教红外相机监测雪豹的方法,还特意买了相关书籍研究。

2018年,他把用红外相机监测雪豹的想法告诉了局领导,没想到,很快得到支持,“当年,局里就购买了一批红外相机,让我去操作。”

科研人员将30多台红外相机“隐藏”在保护区全域的若干个监测点。“我们用红外相机陆续拍到了雪豹觅食,标记、巡视领地;黑颈鹤‘夫妇’为孵化雏鸟‘各司其职’等精彩画面,这些珍贵的资料,依靠原始手段是很难得到的。”徐俊泉说。

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用于提升保护区的工作和生活水平,从最早的座机卫星电话到现在的手持式,信号质量越来越好。“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所有的中心站都安装了净水器,不用再喝苦咸水。”张圣发说。

2019年,徐俊泉获悉了另一种可以监测野生动物的设备——无人机。“这种设备在保护区执法巡护、科研监测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徐俊泉说。

很快,徐俊泉和年轻同事都学会了操作。“我们用无人机拍摄到了成群的藏野驴奔跑的画面,还拍摄到了棕熊在湖里游泳的画面。这些画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让更多人知道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情况,也引起国内很多专家的关注,对推动保护区科研工作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年我们开始用无人机巡山,发现可疑人员踪迹,可以有目标地追踪。”赵旭东说。今年7月18日,保护区执法小分队在黑山路路口发现可疑车辆的车辙,便立即用无人机搜索目标,最终抓获两批非法开采沙金人员。

“使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科技设备也是一种保护方式,它能更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保护区的生态变化情况,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龚军生说。

不惮风霜苦与辛,唯信山川不负人。保护区成立30多年来,一代代守护者餐风沐雨,与山水鸟兽为友,和高原沙山作伴,用信念和坚守成就了阿尔金山的和谐大美。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