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神奇贺兰山 生物大宝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9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奇贺兰山 生物大宝库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记
贺兰山赤狐
贺兰山马鹿
贺兰山岩羊
贺兰山青海云杉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杨爱群 李俊伟 申富强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境内,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01.56万亩。9月1日,记者随“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团走进贺兰山,探寻这座重要生物资源宝库。

阿拉善是内蒙古面积最大、沙漠最多、土地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漫天沙海、动物罕见、难寻绿色似乎是阿拉善的特征。然而,当你走进阿拉善,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独特的沙漠、胡杨、清泉、湿地,还有一座神奇的动植物宝库——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青海云杉林、油松林以及羽叶丁香、斑子麻黄、贺兰山岩黄芪、多序岩黄芪等特有珍稀植物;还有雪豹、贺兰山马鹿、贺兰山岩羊、盘羊、兰马鸡、马麝等珍稀动物类群。

守护贺兰山

“贺兰”蒙古语意为“骏马”。海拔3556米,也是内蒙古的最高山峰。贺兰山西接千里河西走廊,近望连绵祁连山,怀抱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一条浑然天成的自然生态屏障,抵挡着西北的寒流,遏制着风沙的东进,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华北地区生态安全。

进入贺兰山已是下午,西斜的太阳更加凸显出贺兰山的层林叠翠,巍峨壮观。保护区的前身是林场。1992年,建立自治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成立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95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1年起,贺兰山实施封山禁牧,经过20年的有效保护,如今的贺兰山,被誉为“风的传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动物的乐园”。

在这片山林间,除了活跃的各种动物,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这片天地的“守护者”——护林人。为了保护好贺兰山,三代护林人在这片雄宏瑰丽的山脉,数十年如一日看护巡逻,工作生活。这里有他们的青春、汗水、记忆,还有孤独和寂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他们更多的是身为护林人的责任和对贺兰山饱含深情的热爱。

现任保护区最年轻的管护站站长、雪岭子管护站白瑞,2006年进入管护站工作,一干就是15个年头。15年来,这里的一草一木让白瑞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边了解生物多样性情况,一边倾听他们与贺兰山的故事。沿途,他指着树上缠着的黄色胶带介绍,这都是为了防虫子吃树采取的防护措施,又指着树上的木匣子说,这是人工鸟窝,为小鸟有一个安全的栖身地,好让它们多吃伤害树的虫子。

贺兰山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多种动物生存栖息,一些放生者也把目光聚焦在了贺兰山。2020年,在日常巡山时,护林员发现有人在放生狐狸。不清楚狐狸的来源,护林员立即予以制止。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我们要考虑外来物种的可能,一旦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内循环系统,直接影响的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多年来,在打击非法盗猎等行为的同时,管控野外放生也是我们的防护重点。”白瑞介绍。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前不久还专门开展了一次打击非法捕捉蝎子专项行动。野生蝎子是生态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只蝎子一年可大量捕食蝗虫、红蜘蛛等有害昆虫,对维系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专项行动,查处、劝退非法捕捉野生蝎子人员500余人(次),并放生所有查获的野生蝎子。而类似的专项行动很多,旨在通过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效保护好贺兰山森林草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生机贺兰山

站在贺兰山上,放眼望去,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遍野绿色,草木茂盛。穿行山林间,不时惊起栖息于此的各种动物以及不绝于耳的鸟鸣声。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超载放牧,贺兰山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林草植被明显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牲畜在林区内活动,严重啃食植被,林缘幼树被啃去新梢而无法正常生长。形成了“灌丛状”“小老头树”,严重影响了森林的天然更新;灌木被啃食新枝后逐渐枯死;草本植物被啃食一空,草场严重退化。失去了拦洪蓄水的能力,每到雨季山洪频发,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森林植被的急剧退化,导致贺兰山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减弱。20世纪90年代长年不断的山涧溪水逐渐断流、干涸,地表水锐减。特别是巴彦浩特赖以生存的水源地哈拉乌,也出现了近6个月的明流断流,只能启动第二水源地给予补充。

1999年,阿拉善盟筹措资金,率先对沿山6个苏木镇实施退牧还林移民搬迁政策,搬迁牧民1043户,退出牲畜23万头只,并在保护区外围拉设围栏115公里,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林牧矛盾,贺兰山从此得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开始逐年恢复,林草植被自然更新能力不断增强,野生动物群落逐年复壮。2000

年之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保护区毅然停止了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天然林抚育间伐和木材销售,通过封山育林、生态资源保护促进森林资源自然恢复。“天保”工程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举措。

调查资料显示,保护区草场植被覆盖度由退牧前的36.3%增至现在70.6%,草本植物平均高由退牧前的6.1厘米增至现在的34厘米,每公顷鲜草量由731.04公斤增加到2 720.74公斤。每公顷拦蓄水量由0.6立方米增加到1.7立方米,草本植物种类由13种增加到31种。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水源涵养功能逐年增强,有效遏止了水土流失现象,一些已干涸多年的沟道又流淌出泉水,且流水量增大。山涧明流水由退牧前的13条增加到21条。林草植被的恢复,使径流削减率达到41.6%,泥沙削减率达到81.7%,分别比退牧前提高19%和35%。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同样富集,很多矿产资源开采加工项目在保护区成立前就已存在。2017年-2019年,阿拉善盟相继实施了保护区及周边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了“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集中整治攻坚战”,有效遏制了保护区内违法违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行为,推进了贺兰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同行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生态环境监测站生态室主任达来告诉记者,近些年,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呈现明显好转趋势。根据遥感调查结果,贺兰山的生态功能逐年增强。植被覆盖度、密度、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植物种类向多样化趋势发展,近些年发现一些贺兰山地区新的分部种,如珍稀濒危物种半日花、过去在贺兰山尚未记载有分布的黑水大戟、节裂角茴香等物种,贺兰山地区维管束植物种类接近800种,说起贺兰山的生态系统,达来如数家珍。

据调查统计,“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51%提高到现在的57.3%,有林地面积由51.83万亩增加到60.62万亩,林区植被盖度达到了80%。贺兰山生态系统的恢复,不仅改善了沿山各苏木镇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功能不断增强,更为阿拉善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为加强贺兰山物种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著出版了一套综合科学考察系列丛书,包括《内蒙古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内蒙古贺兰山大型真菌图志》《内蒙古贺兰山地区昆虫》《贺兰山野生动物图谱》《贺兰山苔藓植物彩图志》《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生态环境监测站出版了《阿拉善荒漠植物图鉴》。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06年、2014年还被原国家林业局分别列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单位”和“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建设基地”。

神奇贺兰山

贺兰山蕴藏着西北地域的独特风情,这里的山雄宏壮丽,水温婉明艳,森林郁郁葱葱,犹如一座巨大的生态屏障守卫着祖国西北咽喉之地,造就了鲜活神奇、景象繁荣的自然生物圈,滋养着阿拉善的生灵繁衍生息。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干旱、半干旱区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风化明显,带谱完整,从山麓到主峰有四个植被垂直带,分别是山地草原带、山地疏林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并且是华北森林植被、蒙古草原植被、阿拉善荒漠植被和青藏高原植被的汇聚地,充分显示出它在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和植被带的组成方面所具有的过渡性、复杂性和独特性,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以青海云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58.2万亩,森林覆盖率57.3%,维管束植物788种,脊椎动物352种,贺兰山的特有植物种35种,是我国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也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据最新统计,内蒙古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四合木、斑子麻黄、羽叶丁香、蒙古扁桃、革苞菊、贺兰山棘豆、内蒙古野丁香7种,许多都是珍稀的蒙医药材。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当地大量的、多样的真菌资源,有贺兰山紫蘑菇、鸡腿菇、龙须菇,还有块菌、羊肚菌、地孔菌等珍贵的菌类资源262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也是世界濒危珍禽,被称为“鸟中熊猫”)、金雕、白尾海雕、胡兀鹫、大鸨、马麝、雪豹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岩羊、猞猁、兔狲、石貂、苍鹰、雀鹰、松雀鹰、鸢、 兀鹫、鹊鹞、短趾雕、猎隼、游隼、 燕隼、红脚隼、红隼、兰马鸡、雕鸮、长耳鸮等51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物种岩羊是贺兰山的标志性生物,也是保护区内的主要野生保护动物,因攀登本领高超被誉为“峭壁精灵”。采访途中,汽车行驶在山间,不时有岩羊从车前跑过。经过多年的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保护区成为岩羊、马鹿等生物栖息、生长的乐园,野生动物群落日趋壮大。

据白瑞介绍,目前,保护区内岩羊总量达到5万多只,是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马鹿也由2001年的2000头增加到7000多头,还有仅分布于贺兰山脊地区,范围极有限的中国特有种贺兰山鼠兔,甚至一度消失67年的雪豹再次被发现踪迹。贺兰山和北部的戈壁草原,以及阴山山脉都曾经是雪豹的分布区,而随着20世纪40年代之后人类活动日益频繁,雪豹在这里逐渐绝迹。1954年,曾有一只雪豹在贺兰山被猎捕,标本存放于阿拉善盟第一中学,之后贺兰山再没有过雪豹的确切记录。直至2020年再次被拍到,这个原本被认为已经被雪豹遗忘的栖息地,重新迎来了它的“主人”。

如今的贺兰山,原始森林风光旖旎、花草芬芳、崇山峻岭、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石上苔藓如画;林间马鹿、岩羊、狐狸等,时常成群出没,动植物王国越来越壮大。

伴随着夕阳余晖,归途中,满眼的绿植,跳动的生灵,独特神奇的贺兰山在绿色海洋中不断绵延,生命那样散漫而不失激情,洒脱而骄傲,一副色彩斑斓神奇的图画 ,雄伟壮丽美不胜收。

摄影:白小龙 兰云枫 申富强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