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疆两项目入选 “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守护滇金丝猴幸福的微笑
图片新闻
博物馆里探寻身边物种
让大熊猫成为公园城市“常客”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物馆里探寻身边物种
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展本土物种保护系列宣传活动
 

◆本报记者张黎

“老师这里有众多鸟类照片,请你选一张,对照找一找,看看哪个能对应上眼前的图片?”

“我找到了!这是白头鹎。”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指着展板上的鸟兴奋地说。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展厅内,一场“观鸟对对碰”互动游戏吸引家长和孩子的热情参与。这场以“这里是北京”为主题的互动课程,聚焦于北京本土物种的宣传保护,通过亲子游戏,引领公众了解本土物种的形态、分布和保护需求。

类似的活动,今年以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已举办多期,深受公众欢迎。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部副主任侯迎告诉记者,除了在场馆内开展参与性的互动游戏,围绕北京本土物种的系列宣教项目还包括户外的自然观察,以及线上的图文科普。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公众了解身边的物种,关注城市的生态发展,共享美丽家园建设成果。”侯迎介绍项目初衷时如是说。

线上线下结合,向公众传播本土物种保护知识

在繁华市中心的前门城楼,你能看到雨燕灵巧地穿梭来去;在城市公园,淡紫色的“二月兰”花海开得绚烂,不时有松鼠从林间跑过;而郊区的红外相机,记录下豹猫、野猪的“自拍”镜头格外天真可爱。

这里是北京,这座现代化的都市中,野生动植物就身在其中,从未与我们远离。

然而,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依然对本地的生物很陌生。“很多人都不知道,目前北京的鸟类已达503种,比10年前的纪录多了83种。”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部工作人员高源看来,向公众科普本土物种保护、尤其是向少年儿童传递这些知识,是当下急需开展的工作。

正逢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础科普行动项目资助,北京自然博物馆携手东城区科协共同打造“这里是北京”本土物种保护系列宣教活动。

项目以北京自然博物馆自有品牌活动 “这里是北京”为基础,打造互动集章游戏,包括“明星找不同”“观鸟对对碰”“家园连连看”和“救助大比拼”;在线上宣传部分,则包括了图文并茂的系列科普文章和生动活泼的短视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北京本土物种相关知识,展示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动物保护成果。

截至目前,博物馆内的互动活动已开展10余期。“也是通过孩子的参与,我才了解,北京竟然还有翠鸟,原来真的是不知道。”一位在游戏中成功“闯关”的家长王先生对记者说,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让自己对北京多了一份了解与热爱。

创新互动体验,亲子携手提升科学素养

“放生家养宠物可能会造成什么威胁?”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参与的小朋友要先掷骰子、做加法,然后才有机会答题;在一张北京地图上,精致的动物卡片都有对应的生活区域,选对才会得到宝贵的“盖章”,而手册上集满4枚印章,就会得到相应的小礼物。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丰富有趣的互动让人耳目一新。

侯迎介绍说,为让“这里是北京”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内容、拓宽形式,科普部的相关同事们一起策划研讨,设计了有趣实用的教具,开发升级了相关课程,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科普知识。

记者留意到,有些小问题难度较高,这是出于何种目的?

高源对此解释道,“我们希望在向孩子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能带动家长一起学习,在答题、集章的过程中共同参与,小手拉大手,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素养。”

6岁的朵朵一家人从郑州来北京玩,正赶上博物馆的“这里是北京”的互相游戏,孩子收获满满。朵朵妈妈陈静对记者说:“参与游戏的过程,学习了物种知识,也让我们对家乡的本地物种增添了兴趣,回去要好好关注这个话题。”

除了馆内互动,系列活动还“走出去”,带领公众和孩子一起,到广阔的户外天地开展自然观察。天坛公园、圆明园、奥森公园,都留下探访的身影;野外植物认知、鸟类观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孩子人手一份活动手册,记录下找寻到的本土物种,学得不亦乐乎。

“从我们目前的反馈来看,系列活动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侯迎对记者表示,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游戏与知识为一体,提升了科普宣传效果,也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