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奋力走好陕西生态环境保护新的赶考之路
地方党委政府要担负起环境责任
积极探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构建生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1年10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生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赵柄鉴 谭君印 文传浩

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以来,我国基础设施体系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传统基础设施,即“铁公基”和“水电气”,本质上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和延续,特征之一是建立在生态环境恶化、对资源巨大消耗的基础上。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新一代基础设施如何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笔者认为,应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探索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推动“生态设施基础化,基础设施生态化”,构建“生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从而化解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基础设施和生态设施的有效融合。

生态设施基础化,要求生态设施在新时代具备基础设施的普遍性。目前,政界和学界出现了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概念或实践,但是对生态设施与基础设施的界定还不够清晰。“生态设施”仅体现了生态领域的专业性,很难反映出基础设施应有的基础性、服务性、系统性和长效性,无法成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有效载体,不能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因此不能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设施。

推动生态设施基础化,核心要义是基础性,将生态设施视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有效载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主要职能是服务性,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品,能够向人类社会有序传递健康安全的生态资源,而不能成为私人物品或者竞争品。表现形式是系统性,要突破空间和领域的界限,形成以点、线、面密切关联为基本框架,以外部关系协调和内部结构协同为核心支撑,以跨政域、跨流域、跨山域为时代特征的生态系统结构。时代内涵是长效性,从布局、规划、建设上长远考虑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而不是阶段性。

基础设施生态化,即要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以服务生态系统为导向,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有生态友好性、环境适应性、资源集约性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支撑作用之外,对经济增长还有鲜明的“乘数效应”,这保证了中国经济40年持续高速增长,也打破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平衡。

传统基础设施以服务人为导向,以某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为空间,往往牺牲了自然环境换取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基础设施生态化则要求基础设施应以服务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为导向,必须具备生态系统友好性,人只是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传统基础设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更多体现出粗放型生产方式。基础设施生态化则是以现代绿色科学技术为引领,代表着跨学科知识交叉,强调集约、高效和绿色的原则。传统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生态化则是新发展格局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