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练江汕头段重现“水清如白练”景象
推进清洁取暖工作 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图片新闻
高瞻远瞩 擘画蓝图 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环境治理关键要动真格出真招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瞻远瞩 擘画蓝图 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综述
 

◆本报记者刘秀凤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如今,这些景象已经成为很多百姓生活环境中的“标配”,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更是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统筹布局

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大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的历史性盛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和生态环境保护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会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就是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高屋建瓴,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其中一个。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我国提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谋划部署不断加强,考量愈加全面,目标愈加高远,态度愈加坚定。

向污染宣战,党中央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到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对于加快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系统谋划,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加快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在破解难题的同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澎湃动力。

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构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为破解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党中央决定组建生态环境部,打通 “地上地下”“岸上水里”“陆地海洋”“城市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理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启动环保垂改工作,建立“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管理体制。

从2020年起,各地陆续成立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由单一的环境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目前,31个省级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执法职责整合基本到位。今年,全国生态环境执法队伍陆续换上新的制式服装,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将以崭新的面貌踏上新征程。

——完善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法治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立法步伐不断加快,构建了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带牙齿的”史上最严环保法正式实施;2017年,《水污染防治法》修改,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直指“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痼疾。《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陆续出台,填补法律空白,夯实制度保障。

今年3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污染环境罪的法定最高刑期可达15年,并以犯罪情节作为从重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

抓住“关键环节”“关键人”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起,《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等法规的实施,对党政领导干部在生态环保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如何惩戒做出了明确规定,“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越压越实。

党的十九大以来,立法机关制修订多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现行有效的法律共计38部、行政法规48部,国家层面有效的环境标准总数更是多达2000余项,用法治的力量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绿水青山怎样才能转化为金山银山?《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从生态产品调查和监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产品保护补偿等多方面,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过程进行了全面指导。

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补偿领域已经基本实现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与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全覆盖。新修订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环境有价,损害担责”被确定为制度规定、内化为社会共识。

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举措,清除了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政策红利,为生态环境保护增添了强大动力。

加强党的领导,坚定决心,勇担责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无论是2018年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还是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都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这体现了我们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落实党政主体责任。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生态环境问题根植于经济发展过程,也必须从经济发展过程中予以统筹解决。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部门必须按“一岗双责”要求管好环保,将“小环保”真正转变为“大环保”。

“以前不太把环保当回事,现在大家干不好环保真的会‘脸红冒汗’,睡不好觉。”福建省基层干部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是“党政同责”不断压实的结果。福建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升格为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第一责任,并将纪委、组织、宣传、政法、机构编制等党委部门力量纳入生态环保工作责任范畴,实现了生态环保责任由“政府负责”向“党政同责”转变。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