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构建新时代全球碳中和绿色竞争力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构建新时代全球碳中和绿色竞争力

大鹏新区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
中国约四分之一的野生鸟类在深圳均有记录。
公交车、出租车全部升级为纯电动汽车。
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已实现全量焚烧。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创造了“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的同时,坚持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与已经实现碳排放自然达峰的伦敦、东京和纽约等国际都市相比,深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强度的显著降低,已成为中国碳排放水平最低的特大城市,初步实现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深圳市初步走出了一条碳排放强度降低、空气质量达标、经济高质量增长协同的中国特色减碳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70%左右。本文分析总结了深圳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及绿色竞争力,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市人口从1979年的30余万人增加到2020年1700多万人,地方生产总值从不到2亿元上升到27000多亿元,增长了一万多倍,已成长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深圳市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初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2020年,深圳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70%左右,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在交通、建筑、工业、能源、自然适应等领域形成了鲜明优势和特色。

低碳交通领跑全球,绿色出行比例全球领先

自2009年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之后,深圳次第推广纯电动车、纯电动巡游出租车、纯电动物流车,目前已实现公共交通全面电动化,并成为全球电动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第一。

2017年深圳实现全市公交电动化,是全球纯电动公交车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城市;2018年,巡游出租车实现全面电动化,是全球运营纯电动巡游车数量最大的城市;2019年,4300辆纯电动泥头车率先投入运营,成为全球电动泥头车运营规模最大的城市;2020年,深圳市实现网约车、环卫车全面纯电动化。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达到48万辆,基本形成各类新能源汽车产品矩阵。美国同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有14.5万辆,洛杉矶的公交电动化率仅为8.2%,伦敦市的公交车清洁化率仅为36%,无论是电动化率还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深圳在机动车车队电动化方面居全球首位。

为保障新能源汽车使用,深圳同步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相关统计显示,在2018年底时,深圳已建成6万个公共充电桩,超过了伦敦、洛杉矶、纽约等11个城市公共充电桩的总和,车桩比(3∶1)远超过伦敦(8∶1)、洛杉矶和旧金山(40∶1)。

在普及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同时,深圳也大力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网络,绿色出行比例全球领先。自2010年开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深圳市目前已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的交通网络结构。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数达超过400公里,公交专用车道、自行车道均超过1000公里,道路网密度达到9.5公里/平方千米,是新加坡道路网密度的近2倍。

据统计,深圳2017年绿色出行(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比例为74%,高于新加坡的67%(2017年)和东京的54%(2016年),与伦敦持平(2016年),但深圳的步行比例(47%)高于伦敦(20%),进一步证明了深圳的交通网络可达性和便利性较好,绿色低碳交通网络建设和运行效率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产业结构转型降碳速度全球领先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促进结构性脱碳的必由之路,深圳市工业脱碳速度全球领先。

过去41年,深圳在完成从低端制造向高端设计转型之后,又迅速实现从传统产业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0.1∶46.9∶53.0调整为2020年的0.1∶37.8∶62.1,第三产业占比增加9%。同时,全市近几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和能效提升项目4000余项,每年实现节电至少2.1亿千瓦时。

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优化对工业碳排放具有明显抑制效应。2008年至2017年,深圳工业部门直接碳排放量降低约52%;同期在国际上,汉堡工业部门碳排放量仅降低20%;而东京工业部门2017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9%;西雅图工业部门2018年碳排放量则比十年前降低约23%。

深圳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优化快速推进,离不开高强度研发投入,其中既体现创新为本,又兼具技术储备,加上持续不断地绿色产业推广,将进一步释放脱碳潜力。2015年,深圳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与当年GDP的比值)为4.05%,2019年达到4.9%。与国际水平相比,2017年,新加坡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1.94%;2019年,巴黎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约2.86%。

高强度投入带来高品质产出。深圳不仅在下一代通信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装备、高端芯片等领域实现了关键创新与技术突破,还不断加大在CCUS、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布局与支持力度。2020年,深圳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1227亿元,同比增长13.1%。

城市绿色建筑数量与质量达到欧美先进水平

深圳绿色建筑的数量和质量均走在前列,是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和建设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截至2020年底,深圳共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1359个,总面积超过1.27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密度约为6.4%,高于纽约3.7%和旧金山2.6%的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绿色建筑密度,形成中国最大的城市绿色建筑群。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新增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60个,建筑面积近17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数量和面积均全国领先,其中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占比高达91.3%。而同年纽约新增银级以上LEED认证绿色建筑占全年新增LEED认证建筑总数的81.5%,旧金山为92.0%。深圳绿色建筑规模在千万级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深圳大力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为绿色建筑领域发展提供样板。深圳以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建筑之城”为核心战略,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目前,深圳市共有110个项目获得国家三星级、11个项目获得深圳市铂金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最高等级),43个项目获得运行标识,尤其是在打造世界领先绿色建筑样板方面卓有成效。深圳万科中心绿色建筑获得美国LEED-NC铂金级认证,采用节约资源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废气、废水排放,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微生物有机处理,利用太阳能光伏可发电30万千瓦时/年,节约电力损耗可折合成310吨标煤,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765.7吨,是建筑资源节约的典范;腾讯滨海大厦曾在2017年获得LEED BD+C 新建建筑金级认证,2020年获得LEED O+M既有建筑铂金级认证,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降低碳排放,节能技术已经迭代到T-Block 4.0版本。

通过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使得深圳目前单位建筑面积的年均能耗大幅度下降,仅为美国的23.5%、欧盟的30.1%,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成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清洁化水平全球领先

深圳实施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水平,大力推广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全力推动水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并网,推进能源结构迅速转型。

深圳仅用10年时间就基本淘汰了民用散煤和普通商业用煤,妈湾电厂计划2022年退煤,形成了以气电、核电为主,新能源发电为辅、煤电为备的多元化能源格局。2020年深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69.3%,清洁能源100%全额消纳,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到41%。与之相比,纽约的本地电网发电依赖于24座火电厂,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高达69%,可再生能源发电仅占6.5%。新加坡能源资源匮乏,能源种类较少,依靠天然气供电以及外购电力,本地电网天然气发电占比高达95%,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极低。

深圳市作为新兴发展的年轻城市,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降碳目标,对城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积极推广节能技术的助力下,深圳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到2019年,深圳单位GDP能耗为0.336吨标准煤/万元,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34.6%,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43.4%。对比经济处于全球较高水平的城市,纽约2019年的能耗水平比2010年降低了30.9%,东京2018年的能耗水平比2010年降低了8.6%,比2005年降低了31.2%。

在全球维度下,深圳市的能源结构以及能耗水平与世界一流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领先水平。

率先构建起特大城市型碳汇与自然适应体系

在各种低碳战略实施并取得实效的同时,深圳市也在积极推进森林固碳质量改造工程,增加高生态效益森林植被覆盖率,全面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截止到2020年,深圳市森林覆盖率将近40%,森林面积近800平方公里。通过积极构建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区域绿道,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体系等措施,将1979年尚不足10%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2020年的43.4%。相比于全球其他国际大城市,以2016年为基准年,深圳的绿化覆盖率远高于洛杉矶(34.7%)、伦敦(33%)、首尔(27.8%)和旧金山(10%)。

同时,深圳还不断加强海洋碳汇储备,提升蓝碳竞争力。深圳近海海域分布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蓝色碳汇优势明显。多年来,深圳坚持大力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红树林较强的碳汇能力,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积极提高深圳海洋碳汇。目前,深圳全市共有红树林约220公顷,其中累计恢复红树林湿地面积超过135公顷。

2018年,深圳编制了《海洋碳汇核算指南》,构建了科学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为海洋碳汇核算提供了经验。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组织发布了《海洋带蓝碳:红树林、岩沼和海草床碳储量与释放因子评估方法》,随后,相关国际组织将蓝碳纳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深圳依靠自身地理优势,探索蓝碳核算方法与发展潜力,其战略眼光和布局走在世界前沿。

通过顶层设计、创新引领、技术驱动与市场导向,探索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强度下降路径与经验

从全球范围看,深圳市不同于老牌特大型城市在自然经济增长中逐步实现自然达峰或缓慢达峰,其绿色低碳经验和成绩是具有明显中国特色和代表性的应对气候变化范例,也是中国改革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实现碳减排的工作措施具有鲜明的深圳特点、中国特色。

顶层设计筑牢绿色低碳发展根基 自2010年起,应对气候变化就一直是深圳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政府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在战略规划、地方立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0多年来,深圳市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协同,破解资源限制、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和动力,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纳入五年规划,2005年以来的历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均提出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城市等任务。深圳市多年如一日,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等19部法规规章,又出台了《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通过顶层设计、任务分解、指标考核、环保督查和市场调节等组合拳,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逐年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并将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制定建筑、交通、工业、能源等领域专项规划及财政政策,将绿色低碳循环系列措施一以贯之、不打折扣地执行和推进。

深圳市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国最优水平,碳排放增速全国最低,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态势。

创新引领全社会各阶层主动参与 深圳市始终将“创新”放到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改革开发经济特区优势,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一是率先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了制造业、电力、水务等31个行业,逐步形成了国内最完整的碳交易法律制度框架,履约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已接近或等同于国际成熟碳市场水平,截至2021年7月底,碳配额累计成交量6347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4.41亿元,实现碳减排市场创新。二是率先推动绿色金融地方立法,2020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有力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深圳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实现绿色低碳金融制度创新。三是试点建立“碳币”和“碳普惠”等市场机制,建立碳积分核证体系,搭建生态文明“碳币”服务平台,将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低碳行为转换为“碳币”,在全社会深植绿色低碳文化,极大地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模式创新。

技术驱动持续助推深圳转型升级 技术驱动已经成为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手,搭建技术应用与平台加速产业升级,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深圳已举办21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展示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吸引4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该平台带动逾万个前沿科技领域最新成果,推动中国30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打造出腾讯、华为等国际知名企业,有力推动深圳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圳创建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基因库,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存储、读取、合成运用和开放共享,搭建和挖掘基因资源,已对外共享生物样板信息50多万份,归档数据总量超5PB,是世界领先的集存、读、写为一体化的综合性生物遗传资源基因库。2011至2019年间,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不足2000家增长到超过16000家,仅次于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和专利授权数位居中国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万余件,超过德国(1.89万件)和韩国(1.57万件)。

市场导向促进深圳稳健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我国第一批改革经济特区,深圳是中国经济特色最突出的地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的作用,采用退出补偿和提高市场准入的方式,有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用地效率。2005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退二进三”的显著特征。深圳的高科技崛起归功于民营经济的主体结构,政府提供少量的资金和大量土地,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使得民营企业有追求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巨大动力,也促使民营企业探索更为先进的公司机制,得益于民营企业良好的风险承担机制和快速的决策机制,使得深圳系列绿色低碳、生态环境政策在产业布局、产品技术升级得以快速反应和执行。

与纽约、巴黎、伦敦不同,深圳制造业占比超过35%,牢牢守住了深圳世界工厂核心地位,但深圳绿色低碳转型的成绩表明,深圳所走的低碳路线是高度契合发展中国家特征与愿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同的道路。

深圳在经济、环境和碳达峰协同方面的实践经验,对加快全球碳达峰、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中国面临着一次性能源结构占比大、碳排放总量偏高、碳达峰到碳中和缓冲时间短等诸多挑战,需要协同实现经济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分艰难,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立足自身绿色低碳发展优势,对标全球超大型城市碳减排路径及成效,深入分析深圳现阶段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和应用推广空间,加快布局海上风电、电动汽车、氢能、储能、绿色建筑集成等低碳领域,加大CCUS技术研发力度,加速交通、建筑和能源等领域技术升级,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能。

深圳在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已基本形成了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便捷低碳的交通体系,培育了一大批绿色低碳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显著下降,部分指标在全球城市框架下处于领先地位,进一步证明深圳绿色低碳实践是成功、可推广的。深圳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和碳达峰协同的实践之路,其经验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尚未实现碳达峰的经济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加快实现全球碳达峰,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姚伊乐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