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常态化长效化
江西崇义点绿成金走出生态富民路
以督察为契机加快补齐短板弱项
河北印发规划部署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拨开藤蔓寻污水
六省份一央企公开督察整改和问责情况,释放出哪些信息?
渭南市大荔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三产融合”新路径,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进而实现“强起来”
江西崇义点绿成金走出生态富民路

 

◆邹祖铭 郭瑾珑

生态资源丰富,但受地理条件限制,可耕作面积小、可利用土地少,规模化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有限,守着“绿色家底”却找不到出路,这或许是不少地方都面临的发展难题。

想要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致富一方人”,“啃山吃矿、卖山砍树”越走越穷的老路肯定行不通,要破局就必须蹚出一条新路子。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打破常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一产支撑、二产反哺、三产赋能”的生态富民之路,通过平台孵化、品牌打造、产业示范,打造出“三产融合”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崇义模式”。

理念之变:小小南酸枣架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桥梁

“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庄园。”崇义县地处赣湘边界罗霄山脉东麓,森林覆盖率高达88.3%。然而,这里却面临着“宜果山地少、宜田耕地少,缺乏规模发展空间”的窘境。

回望发展历史,崇义也曾走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路子,钨矿开采产业让当地的经济得到了暂时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废弃矿山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与保护的冲突愈发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崇义人不断转变发展思路,走上了以生态促发展的路子。南酸枣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这里有数不清的南酸枣树,但果子直接吃又酸又涩,所以掉下来烂在地里,以前也根本没人去管。”今年44岁的肖宾是崇义县扬眉镇扬眉寺村葫芦洞小组的村民。让他没想到的是,以前这些无人问津的果子,现在却成了帮助大家致富的“金钱果”。

这里的南酸枣,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加工而成的南酸枣糕等系列食品一经面市,便备受市场青睐,群众在相关产业中也得到了实惠。

扬眉镇镇长朱剑华说:“体力好的村民,每人每天能捡到将近200斤的野生南酸枣。”据不完全统计,在扬眉镇,每个贫困户单是捡酸枣就能带来1万元以上的年纯收入。

推进生态产业化,需要龙头企业的强力拉动。在崇义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主动对接科研单位,不仅建起了南酸枣繁育基地、新优品系栽培示范区等,还邀请专家定期合作研发优质树种,并将优选的南酸枣树苗发放给当地村民,鼓励村民自给自足种植南酸枣树。“这样既提高了酸枣的生产管理水平,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一举两得。”公司董事长刘志高说道。

如今,崇义县拥有野生南酸枣26万余亩,人工栽培南酸枣5万余亩,年产南酸枣鲜果10万余吨,研发的南酸枣系列食品年产值突破5亿元。

为加快发展步伐,2018年,崇义县制定出台了《崇义县加快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政策》。“目前,总面积达562亩的葫芦洞南酸枣科技示范园区,已累计吸引两万余人次到访研学。集产、学、研、游为一体的南酸枣产业发展有声有色。”扬眉镇党委书记郭继莲介绍说。

找对路子:“三产融合”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大化

就在南酸枣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依托当地刺葡萄、脐橙、高山茶、梯田米等在内的特有物产,相关农业企业不断兴起。统计显示,目前,崇义县已有农业企业近300家。

在此基础上,崇义县开始谋划着全新的战略布局——“三产融合”。

但走好“三产融合”之路,并非易事。

经过探索,崇义县生态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还不够宽阔、路径还不够通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充分。

“农业产业的品类虽多,但规模不大;产品加工有基础,但产品还不够丰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还未形成良好的品牌;三次产业结合不紧、相互促进不足、增值赋值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崇义三产融合示范产业园负责人李复金表示,这些问题不仅使企业自身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势在必行。为改变各个农产品品牌“各自为战”的局面,2020年7月,崇义县组建了崇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发布了“崇水山田”区域公共品牌,将南酸枣糕、有机米、高山茶等在内的九大系列50余类产品,统一以“崇水山田”品牌整体形象推向市场,从“零散叫卖”发展为“打包推广”,切实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品牌战略的成效很快显现。“‘崇水山田’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共建共享,抱团发展。”李复金补充道。

2020年,崇义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度的11.9∶40.1∶48.0优化调整为12.5∶39.3∶48.2。品牌战略仅实施一年,一产、三产比重增长,二产比重“瘦身”,产业结构更优化了。

为解决企业发展后劲问题,崇义县通过贷款贴息、规模基地补贴等方式,建立龙头企业数据库和农户档案,保证每一个特色农产品至少有一家龙头企业保障,同时把“旅游+工业”“旅游+农业”作为传统工农业的有效补充,优化整合生态旅游资源。

此外,崇义县还推动农旅、茶旅、康养融合发展,更是实现“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的蝶变。“丰富的生态旅游业态,游客来了有看头、有玩头、有乐头,带活了旅游经济。”上堡梯田景区运营经理郭煜介绍,2020年,景区接待游客逾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

“三产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2019年,崇义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压实推进三产融合的责任;制定出台了《崇义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并对刺葡萄、南酸枣、竹木、茶叶、崇义水饺、梯田米、生态鱼等七大产业制定专项实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总体部署下,生态环境部对口支援崇义县振兴发展。8年来,生态环境部在政策、资金以及人才方面倾力支持,帮助崇义在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生态产业振兴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将融合之路走深、走实、走出效益,真的很不容易。”崇义县委书记李国泉表示,崇义县发展“三产融合”,注重一产突出管理提升、品质种植;二产围绕一产精深加工,加强产品创新研发、丰富产品线;三产突出品牌打造,推进农旅、文旅、康旅及工旅等多业态融合。

李国泉欣慰地说道:“现在,‘三产融合’融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路径更宽了,‘生态富民’真正见到了实效。”

成功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绿水青山夯实了“三产融合”的底气,“三产融合”又厚植了绿水青山的底色。两者良性互动,使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崇义模式”引领着崇义人民奔向幸福生活,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据统计,在“三产融合”的带动下,2020年,全县生态经济贡献值超过了60%,地区生产总值比2015年增加3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赣州全市平均水平。“三产融合”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带到了全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全县“三产融合”受惠农民达6万余人,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占增收额的95%。

“好生态真的可以致富。”崇义生态环境局局长肖新方表示,选择走“三产融合”发展道路,就更应该呵护好大自然给予的绿水青山,全县上下更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满目苍翠、湛蓝天空。

一组数据见证了崇义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效:2020年,崇义城区优良天数达361天,优良率达98%。两个国控断面、3个省控断面、3个市控断面水质全部优于Ⅲ类,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乡镇、83个市级生态村,自然保护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7.3%,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比近50%。

在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的今天,崇义绿了山林、富了人民,还增了碳汇。初步估计,崇义县人工种植的10万亩南酸枣树,每年可以固碳1.6万吨-7.2万吨,为崇义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区,既要守住青山、净水、蓝天,又要富民强县,把握正确的方向尤为重要。从上世纪90年代“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到21世纪初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再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模式,一步步的艰难探索,一次次的开拓创新,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进而实现“强起来”,不断印证着崇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转型。

本报通讯员江剑平 颜志高 李芸莉对本文亦有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