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折翼在玻璃幕墙
我们身边有绿色建筑吗?
黑龙江推动快递业绿色转型
第二届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举行
环丁青少年环保创意大赛启动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份全国鸟撞建筑调查报告出炉
折翼在玻璃幕墙

调查报告统计图。
 

◆本报记者张黎

11月20日,山东济南。

王女士在网上发了一张照片引发热议。只见家里刚刚请人擦得锃亮的玻璃窗上,惊现一处完整的鸟的“印记”,甚至身体、翅膀都清晰可见。王女士称,“仔细看才明白,是一只鸟撞了上来,留下了痕迹。”

或许这样的场景,你也曾无意中瞥见过。但你是否思考过,正是这些玻璃窗,却成为鸟儿飞行或迁徙途中无法跨越的“生死门”。

鸟撞建筑或鸟撞玻璃,是指鸟类因玻璃透明与反光的特性无法辨认出玻璃的存在,从而与建筑尤其是玻璃窗户相撞,导致鸟类受伤或死亡的现象。

就在今年9月,昆山杜克大学联合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和成都观鸟会发布了全国范围内的鸟撞建筑调查报告,这项研究在中国尚属首次。

“在此之前,全国范围内的系统性鸟撞建筑研究几乎是空白的。”调查研究项目发起人、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李彬彬博士告诉记者,每年有大量的鸟类会飞越城市或乡村的上空,这也为它们带来了与建筑相撞的风险。然而在国内,鸟撞问题尚未引起重视,且缺乏相关数据与研究。

建筑玻璃会给鸟儿带来多大威胁?此次调查数据的结论,又将怎样改变它们的命运?

鸟撞建筑的事实: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早在美国求学期间,李彬彬所在的实验室就有关注到“鸟撞”的问题。

“我们在校园内开展相关调查,进行楼宇的改造,还与其他学校共同形成监测行动网络。”李彬彬介绍说。

而北美曾有相关研究揭示,鸟撞被认为是由人类造成的仅次于家猫捕食导致鸟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在美国每年就有数亿只鸟因此死亡。

李彬彬向记者介绍说,事实上,鸟类在迁徙途中,不仅面临非法猎捕、栖息地丧失等威胁,进入城市后,还可能因误撞建筑物玻璃而折翼于此。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类居所的扩张和玻璃幕墙在建筑设计中的流行,鸟类所面临的撞击建筑的风险可能会日益严重。

直到李彬彬回国后,7月的一天里,她陆续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校园内,也发现了几起鸟撞死亡事件。

这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开始尝试在昆山校园内记录数据、改造建筑幕墙。学生、教师、学校员工都主动参与进来。这是基于科学的数据研究,很有推广意义。”

李彬彬着手联系国内不同的高校、团体,集结更多伙伴加入到行动网络中开展调查,一项全国性的鸟撞建筑调查就此开启。

在最终形成的《2021 年春季全国鸟撞建筑调查报告》中显示,在2021年3月-6月期间,共有128名个人志愿者和33个志愿者团体上传了调研记录,共记录到39次调研内鸟撞事件以及42条调研外的随机汇报鸟撞记录。

除了西部少数省市未有志愿者上传记录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记录到了鸟撞。其中,广东、上海、浙江等处于迁徙通道上且建筑密集的大城市里,鸟撞记录更多。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观察到的鸟撞都以死亡终结。

志愿者贡献磅礴力量: 爱护鸟类的社群集结壮大

“上午七点半左右去教学楼考试,瞥见旁边小门口地上一块小小的绿色,去看了一下真的是小鸟,已经爬满蚂蚁了,是暗绿绣眼鸟。最近正值繁殖季,看到学校里有好多雏鸟在窝里等着喂食,这只鸟是否就是在觅食归家的途中就此丧生,回不去了。”来自浙江的志愿者陶思诗拍下鸟儿的“遗照”,也记录下此刻的心情。

而来自上海的志愿者 Natural X 则回忆在教学楼处观察到的一起鸟撞:“学校教学楼北面(三楼高度),距建筑1 米处是灌丛,距建筑 3米处是一排香樟树,当天的云很多,反光强烈,上午十点左右发生的鸟撞,它掉落在了距建筑一米处的灌丛中。”

“去年,同一幢建筑北面也发生过一起鸟撞。”观察、记录、上传,作为此次全国鸟撞调研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公众及志愿者可谓“功不可没”。

公益机构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 负责此次行动的志愿者招募与管理工作。负责人张思璐告诉记者,招募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行各业的人积极性都非常高,来自青年的反馈更是踊跃响应。“

在调研前及调研中,CYCAN都有对志愿者展开相关培训。选定路线后,参与的志愿者要在规定的6周内,每周进行一次连续5天的调研,检查有没有撞上建筑物的鸟类。

“相关的记录工作其实是非常严谨的”,张思璐介绍说,只有在建筑周围两米内发现鸟类尸体或受伤的鸟类,才会被当成是鸟撞发生的证据。当调查者发现鸟类尸体后,需要拍下5张不同方向的照片,建筑周围5米内的植被环境照片以及靠近尸体一侧的建筑照片。

甚至,调查者需记下尸体相对于建筑的方向、此建筑的楼层数、鸟撞发生侧的玻璃覆盖面积和植被情况等。

程序繁琐,可参与者都在尽心尽责地认真完成。

在分享交流中,张思璐观察到,志愿者的心态其实“很复杂”。

“如果一直没有观测到,会很失落;真的看到了,又会觉得残忍和心痛。”

不过在纠结中,张思璐更欣喜地看到,志愿者通过调查产生更多互动。“在鸟撞志愿者的社群小组中,每当有志愿者发现了受伤的鸟类,不知如何处理或无法判断鸟儿的种类时,其他志愿者或者专业人士都会积极帮助解答。爱护鸟类、关注城市鸟类保护的社群,正逐渐壮大。”

当玻璃与生命联结:城市设计规划不妨多些“温情”

回到报告本身,它又揭示出哪些“不为人知”的鸟撞结论呢?

在39条鸟撞记录,大部分鸟类属于雀形目。在所有发生鸟撞的个体中,有接近2/3都属于迁徙鸟类。这一方面可能与迁徙季时鸟类多度的变化有关,也与迁徙性鸟类对当地环境及人造建筑不熟悉而更容易发生鸟撞有关。

与人们的传统认知不同的是,调查显示,小于6层的建筑发生鸟撞频率更高,同时,周边是树木的建筑物发生鸟撞的概率要大于周边是灌木和草地的情况。

“当建筑周围有更茂盛、密集或者更高的植被时,其旁边的玻璃更容易发生鸟撞。植被较多的地方鸟类多样性可能更高,而玻璃中也会反射出更多的鸟类栖息地,误导鸟类撞向玻璃。”李彬彬解释道。

鸟撞产生的原因与建筑物上的玻璃及夜间灯光有着较大的联系,此次调查显示,玻璃面积比例对于鸟撞发生有比较大的影响。0-20%玻璃覆盖率的建筑没有发生任何鸟撞,玻璃占比在40%以上的鸟撞发生频率随玻璃占比而增加。这也初步印证了,建筑外墙上的玻璃比例及面积越大、鸟撞发生的频率就越高。

李彬彬强调,一次春季的调研报告覆盖面和数据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后续更多验证。“但这是我们去评估城市鸟撞风险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验证不同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让鸟儿自由飞翔,有哪些有效措施?

在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和团队在鸟撞频发的建筑玻璃上贴上特殊的防鸟撞贴纸,结果显示,这让鸟撞事件显著减少。

不仅如此,昆山杜克大学的二期建筑设计通过减少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并对其采取特殊处理,对连廊部分进行针对性设计,来减少鸟撞发生概率,打造国内首个“防鸟撞校园”。

实践初步证实,通过设计和建设鸟类友好型建筑,减少大面积玻璃的使用,可以减少或者避免鸟撞现象。在李彬彬看来,这就是项目更深远的价值意义所在——怎样能让城市系统变得对生物多样性更加友好,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最终,鸟撞的公民行动需要跨越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对居民而言,你期望城市的家是什么样?是千篇一律,还是温暖的、有设计感的?而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当越来越多的数据证实可以做出改变,在设计之初,就可以去做出考量。”

越来越多公众开始关注:参与才能带来改变

微博上,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华美极乐鸟“开始创建一个话题,名为#撞玻璃的鸟#,话题记录其所见闻的撞上玻璃的鸟儿。

几乎每隔几天,就有网友把随手拍的鸟撞照片发给博主。到目前为止,这一话题阅读量达1846万,讨论9403。

“我们可能暂时无法改变现状,但如果更多人开始了解并关心这类问题,那么鸟撞的悲剧也就有了缓解的希望。“”华美极乐鸟“通过这样的方式,唤起更多人关注。

成都观鸟会的朱磊博士同样一直关心鸟撞事件。他们设计了小程序,通过公众参与和上传,收集全国各地随机的鸟撞记录。从2019年9月到2021年7月,有248人提交了超过 300 条记录。

“只有把研究做起来,用数据说话,才有说服力。”朱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鸟撞研究成果,为管理部门提供建议,或者制定措施和相关标准。

李彬彬更期待,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建立一套科学的公民调查方法。“许多志愿者告诉我,没参与之前,根本没有关注到鸟撞还是个‘问题’。参与之后,没想到现状如此‘触目惊心’。”

“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希望通过大家的参与,今后能有意识地关注鸟撞问题,然后再去影响周边的人。“

星星之火,燃烧蔓延。在此次调研中,就有志愿者不仅自己参与,更带动所在公司、社区共同参与。“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维系这样的志愿者网络,也让更多关注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人们看到,触手可及的参与,你也可以做到。”李彬彬说。

拉窗帘、晚上关掉不必要的灯光,室内植物远离玻璃窗放置……随手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更好地保护鸟类。

眼下,又一轮鸟撞秋季调查已经启动,相关团队和陆续加入的更多机构、志愿者们将继续研究中国城市鸟撞现状。

“加入我们,让城市成为更多生命的家园。“这是李彬彬和越来越多公众的共同心愿。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