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报道
3上一版
 
以奋斗者姿态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奋斗者姿态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四年发展纪实
成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器
“一带一路”中心组织深圳展团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环保展
“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暨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活动
2020年“共筑梦想、创赢未来”生态环境产业创新创业大赛
中德绿色产业技术交流会
 

“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以下简称“中心”)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重要载体,是首家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级实体平台。中心由生态环境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旨在依托深圳先行示范优势,通过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国内外环保产业优势资源聚集,创新环境技术交流转移模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中心成立4年来,始终以服务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工作核心,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使命,积极承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高级别活动,持续扩大我国绿色产业影响力;与华南所、环保协会等行业技术组织广泛联系,联合龙头企业成立绿色技术产业联合会,对接“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合作开发“一带一路”绿色产业技术合作分平台,大力推进深圳优势技术“走出去”和关键技术“引进来”,服务绿色技术国际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探索设立投资公司全资公司和绿色股权基金,推动孵化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产学研资介”深度融合的局面正在加快形成,中心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为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自2018年7月中心正式运营以来,我们始终牢记使命,以服务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工作核心,在推进机构建设、搭建合作平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影响力等方面下功夫,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局面正在加快形成。”中心主任禹芝文介绍说。

目前,中心总部建成投用,并打造成为对外合作与展示宣传载体,为发展奠定最坚实基础;高端平台初步搭建,依托“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打造旗舰型供需对接平台,积极推广中国方案、传播深圳声音;高端资源加快集聚,实现企业引进落地“零”的突破,共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器及5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参与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加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作为中方召集机构开展“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城市”专题伙伴关系活动; 国际合作加快推进,联动大型央企、优秀国企高标准参与海外项目,设立海外首个分中心,探索绿色技术“走出去”新模式。

聚焦“引进来”,构建绿色创新服务体系

依托中心总部建设展示窗口,强化合作推介。按照绿色化、智慧化、国际化标准建设,建成面积为4300平方米的中心总部,202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并打造成为环保技术交流先行示范基地,已入驻机构包括中国环境报社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办公室、深圳市环保产业协会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模拟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等。截至2021年10月,共接待20省、直辖市近200家机构及企业,超1700人次前来参观、考察、交流访问。

紧扣技术产业合作,落地国家级战略平台。紧抓国家“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契机,中心联合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开展“一带一路”绿色技术产业合作平台顶层规划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及可研报告,同时推动国家“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运营中心落户深圳。

探索技术创新孵化,积极推动孵化基地建设。基地定位为“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创新孵化器、国际绿色高新技术集散地和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计划以购置物业的建设模式,拟定购置龙岗启迪协信科技园独栋大楼建设,满足“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服务要求。

加快优质企业落户,推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在市生态环境局和龙岗区政府支持下,首期“一带一路”绿色科技创新产业园选址国际低碳城核心启动区,将带动国内外绿色产业优势资源集聚深圳。目前已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科学院、中铁四局、晟世环保公司等15家单位达成入驻意向,总产值122亿元。

聚焦“走出去”,推进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参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别多边、双边合作,推动务实合作深度发展。以中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柬水污染防治、中以环境技术转移等领域务实合作为重点,推动深圳水污染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优势领域的技术输出和相关先进技术引进。举办中德绿色产业技术交流对接会,推动中德两国企业绿色产业技术务实合作。

创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凝聚绿色发展国际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绿色可持续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等多个领域开展交流,已经成为深圳国家级国际合作机制性高端平台。目前,正在筹备第3届大会,预计12月召开。

参与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协同推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组织8次能力建设培训及国际研讨活动,展示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深圳绿色发展经验,促进标准技术互通,推动共建国家和走出去“企业”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开展国际政策咨询研究,提升服务引导能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技术市场基础性研究,开展以色列、几内亚、马达加斯加等环保技术市场分析,编制适用性技术清单,探索建立技术引进与输出机制。开展近50家国外工程承包业务企业案例调研,夯实政策、标准对接基础,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咨询服务能力。

聚焦地方发展,服务深圳生态环保工作

依托“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城市”专题伙伴关系活动,推动深圳环境国际研究。组织开展国际超大型城市绿色发展规划研究,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框架下《“一带一路”城市绿色发展报告——深圳篇》编制工作,同时,为深圳提供绿色发展规划以及标准等方面国际经验借鉴,提升深圳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国际软实力。

以深圳本地咨询服务为抓手,提升市场化经营及技术研发、孵化和转化能力。开展深圳市土壤环境风险管控、近海监测体系建设等咨询工作,为深圳市土壤风险管理、海洋水质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联合开展城市生态智慧管理技术研讨会,推广深圳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1+3”制度。

开展“双碳”前瞻研究,成功引进首个低碳技术项目。开展国际先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路径和策略调查、深圳低碳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优秀实践及碳达峰路径研究,为深圳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国际先进经验借鉴。开展中国氢能行业等环保行业市场分析,加强与国内外氢能前沿技术交流对接,为支持氢能企业孵化和大湾区氢能产业链建设提供目标导向。推动首欣环保、江西钰逢源公司合作,促成合资公司龙祥雨在龙岗注册成立,推动FBX燃煤催化剂示范项目落地。

聚焦资源集聚,构建多维度合作网络

汇聚创新资源,推动共建实验室、孵化基地、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落地。落实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实验室建设首批合作项目引进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观测研究站(深圳)成功落地龙岗坪地;推动产业共建,与江苏无锡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共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器(深圳&无锡),打造“深圳孵化+无锡产业化”新型合作机制。推进联合创新、研究机构建设,共建5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推动技术共营、共享。

汇聚产业资源,成立绿色技术产业联合会,探索“抱团出海”。与深圳市环保产业协会紧密合作,联合全国副省级城市环保产业协会自律联盟,成立绿色技术产业联合会,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等共计34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等组成联合会首届理事单位。与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以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运营咨询服务合作为契机,共同开拓海外项目市场;与中电建海投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推动在老挝合作成立海外创新中心。

汇聚项目资源,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参与知名环保展。举办绿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国内外创业团队和先进技术落地。两届大赛共征集到来自国内外的533项优秀技术项目,最终筛选出重点扶持技术15项,2021年度大赛已完成天津、深圳、杭州三大赛区复赛活动,持续吸引优秀创业团队和先进技术落户深圳。此外,组织参加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搭建绿色产业交流平台。

聚焦党建引领,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建设

支部建设扎实有力

突出机关政治属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模范机关创建”为契机,全面加强中心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结合“三会一课’、主任办公会等形式,开展了集中学习19次,书记及领导讲党课3人次、“领学带学督学”20人次,落实“第二议题”廉政教育12次;围绕廉洁从业、履职尽责、政治思想等内容谈心谈话32人次。丰富党建活动平台,结合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开展了征文、演讲、绿色环保故事、5G展厅讲解员等比赛;组织“博士大讲堂”培训、“美丽深圳我先行”志愿服务宣传等活动;开展瞻仰革命英雄纪念碑、参观东江潮红色博物馆、观看《建党伟业》影片等党性教育。结合中心发展召开多次大讨论大交流思想碰撞会。

党建助推业务发展

以党建为抓手,密切外部联系,凝聚内部战斗力,营造共建共商良好氛围,助力中心业务新发展。围绕业务需求扩大朋友圈,通过“支部共建”和“深调研”活动与自然处、规划处、市生态监测中心站、市环科院等局系统单位、市科创委等市政府部门、水务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10余次,实现业务发展“共建共享共营”。围绕重点工作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党员干部加班加点、身先士卒,带领全体员工共同为中心新发展找问题、破难题、促发展,修订完善4大类23个制度,凝心聚力谋划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中心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攻坚,目前党员队伍斗志昂扬,干部职工精神饱满,为中心下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提速中心建设,为“十四五”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作为生态环保国际合作的主力军,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共建三方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全面夯实国际合作与交流基础,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及发展体系,打造一批生态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的亮点项目,树立国际环境技术交流转移的先行示范,不断开创绿色技术对外合作与交流新局面,为“十四五”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

强化政治责任担当

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各项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并全面提升防控风险能力。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继续扎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两个维护”“四个意识”体现在履职尽责的实效上,体现先锋模范的言行举止上。二是埋头苦干抓落实。坚决落实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提出的“讲政治、守初心、强攻坚、出实效、展风彩”要求,牢记情怀和担当,不负时代、不辱使命。三是持之以恒带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四是切实防范各种风险,保证政治安全和资金安全。

以顶层设计为牵引

全面提速中心建设

围绕生态环境部、深圳市赋予的十大职能和使命,提出中心愿景:要力争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使者、低碳行者。明确发展定位:建设以绿色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国际合作“高地”,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硅谷”。制定了中心“十四五”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转移技术达到100项,转移企业达到10家,转移项目达到40项;在交流传播方面,力争国际培训达到500人次,交流达到3000人次,参展达到15000人次;在能力建设方面,力争推出标准达到10项,专利达到200项,研究所达到2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动孵化基地、产业园、合作平台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围绕着这些目标,中心提出“12468”的总体发展思路,即构建可持续发展六大业务体系,重点推进中心“一总部、一平台、一公司、一基金、一基地、一园区”建设,打造“源头集聚—研发培育—中试扩大—量化推广—创业赋能”的绿色技术创新孵化和聚集链条,并制定八大保障机制。

以六大服务为核心,完善业务体系布局,加快打通“政、产、学、研、金、介”全链条

一是做好交流与传播。组织环境保护交流活动、培训活动、学术研讨等。探索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深圳分院,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暨绿色可持续城市论坛,争取将大会升格为“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周,积极筹办“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博览会。举办绿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创办《绿色“一带一路”技术》杂志,推动建设中心中英文网站。二是推进投资与孵化。建立投融资体系,启动投融资管理办法编制工作,建立孵化业务体系,支持国内外研发团队、科技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三是强化技术与开发。加强技术标准制定以及相关专利开发。与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合作成立氢能研究院,推动非洲纳米比亚等国家氢能技术输出。推动技术储备,落实绿色技术遴选任务。四是加强研究与分析。开展国际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合作研究,构建境外项目建设相关标准。探索开展“一带一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对话合作活动,推广深圳市GEP核算经验;构建零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园建设。五是提供咨询与支持。开展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提升产能合作和对外投资绿色化水平。与商务部国际商务研修学院、对外承包商会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中电建、中交建等大型央企合作,积极推动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50万吨污水处理厂项目和白俄罗斯、斯里兰卡、菲律宾、柬埔寨水务项目,目前已在老挝合作成立海外创新中心。六是实施测试与认证。组织开展环境问题检测分析、环境友好技术与工艺的遴选及认定服务。探索建立“一带一路”绿色认证中心。谋划在深圳成立全国首家EPD(Ⅲ型环境声明)体系规则研究与标准开发机构,推动中国与国际EPD认证体系接轨互认。

以重大工程为抓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六个“一”建设,即“一总部一平台一基地一园区一公司一基金”,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及发展体系。一是完善中心总部建设。加快中心总部展示大厅5G升级改造,打造集技术研发、技术交流、标准制定、传播推广于一体的战略管控型综合性权威平台。二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对接“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进绿色技术数据应用和便捷转移,实现绿色技术线上交易。三是加快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吸引海内外优质环境技术创新载体落户深圳,推进“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创新孵化基地立项和购置工作,筛选并入驻一批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四是推动产业园区落地。集聚绿色产业优势资源,推动培育一批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形成涵盖多领域、全链条、全要素的产业矩阵,打造环保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建设国际绿色产业技术集聚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基地。五是成立全资公司。推动中心市场化运营发展,对创新型团队、小微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开展“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咨询服务、海外技术转移合作,开展产业空间运营及绿色技术认证等工作。六是建设绿色基金。实现“一带一路”绿色股权投资基金注册,开展基金投资,撬动多样化绿色融资,稳步助力绿色技术“走出去”。

姚伊乐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