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地一特色 润物细无声
泰州环境监测中心量体裁衣精准科普
成都郫都区推进水源保护全民参与
深圳:创建模范环保所 夯实生态环保铁军根基
深圳盐田发布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调查结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地一特色 润物细无声
广西生态环境宣教实践基地每年参观学习人数超500万人次
图为治理后的沙江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梁玉桥

“这组图片展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壮族自治区,现场考察红树林、那考河,对广西生态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讲解员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大学生逐一解说着场馆内每个展区的内容。

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集环保历史重现、环境状况展示、环保科学知识普及于一体,综合展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其创建为省级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成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阵地。截至目前,前来参观学习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以及学生等已达1万多人。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陆续创建了70多个集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志愿者服务、自然体验、研究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让绿色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布局广泛,打造公众身边的特色场馆

广西积极打造自治区、市、县三级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原有场馆自身的生态环境特色和场所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初,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因经济粗放发展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酸雨带来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元,柳州也由此开启了从“酸雨之都”到“宜居之城”的环保改造。

当笼罩在柳州上空的酸雨远去,柳州把那段漫长与艰辛的环保史,记录在柳州工业博物馆中的“生态馆”里。柳州市把“生态馆”创建成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以柳州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警醒后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

在广西宾阳县新桥镇新桥社区新村,一个已废弃了20多年的村小学教学点,经修缮后新建起了一个县级水生态环境教育馆。这个教育馆,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沙江记忆,以记录沙江那一段被严重污染的历史。

那些围绕生存与发展、经济与环保等人类与自然关系哲思的记忆,以及当下、未来如何保护好水环境的举措行动和规划“蓝图”,都浓缩在了沙江畔的“宾阳县水生态环境教育馆”中。

自2019年6月5日开馆以来,水生态环境教育馆已接待50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参观者无不感慨,今后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越来越多的宣教实践基地涌现,广西也借此搭建起了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体系,这里成为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鲜活舞台和重要阵地。

◎类型丰富,让每一处景点都成为宣传阵地

除了全自治区布局、地域广泛,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类型丰富。

广西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创新工作思路,力争将每一个公众喜欢去的景点、乡村,都创建成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以此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资源。

冬日暖阳里的隆安县七一公园,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空气清新,老老少少在公园里或跳舞,或游玩,或环山步行,怡然自得。

可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的点灯山废弃矿山。当地政府将点灯山进行生态修复,建成了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开放性公园,为异地搬迁的震东社区上万名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2021年,七一公园成功创建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阵地。

而在南宁市,那考河经过生态综合整治,原来河道狭窄、环境脏乱的臭水沟,蜕变为绿树环绕、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也成为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网红公园”。南宁市将其创建成宣教实践基地,颇受公众喜爱,到此游玩的人们和各地考察团络绎不绝。

旅游景点中,游客、市民在寓教于乐中了解生态文明建设;

在工业企业中,广西碧清源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华润电力(贺州)有限公司等,通过创建宣教实践基地,向公众展示前沿的生态环境治理科技;

在美丽乡村中,全州县安和镇龙井村则依托红色文化和良好生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吸引游客,打造宣教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涵盖了生态类、乡村振兴类、工业企业类、城市发展类和生态修复类等多种类型。而宣教实践基地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景区、景点和一批美丽乡村、新农村旅游示范点踊跃参与,全自治区上报 130余个有创建意愿的单位。

如今,游客和市民来到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既能欣赏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美丽景色,又能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提升生态环保素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宣教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数超过 500 万人次。

“下一步,广西将继续加大创建工作力度,深入挖掘、打造涵盖不同特色和教育功能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并指导现有基地充分发挥作用,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