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治太十四年 无锡为何行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磷、总氮浓度近十年来最低
治太十四年 无锡为何行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这首歌被广为传唱,令无数人对太湖美景心驰神往。纵使秋冬时节,漫步太湖湖畔,一望无际的湖水泛着粼粼的波光,红嘴鸥在空中唱出一片欢歌,丝毫未感岁末的萧索。

然而,太湖也曾经历过明珠蒙尘的时期。江苏省无锡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湖体总磷、总氮达到最高点,受太湖蓝藻暴发影响,水体污染、饮水难求,太湖治理攻坚战由此拉开大幕。

答 卷

14年知耻后勇,14年砥砺奋进。无锡市在太湖治理上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道路。

地处太湖西北部的无锡市,拥有758平方公里太湖水面面积,包括五里湖、梅梁湖、宜兴西部沿岸区和贡湖的一部分,占全湖总面积的32.4%;占有太湖岸线142公里,约占沿湖总岸线的1/3。江苏省15条主要出入湖河道,13条在无锡市,清淤量占全省的70%。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整个太湖的蓝藻向无锡市水域迁移集聚,加之湖湾众多,岸线迂回绵延,蓝藻易进难出,无锡市的蓝藻打捞量占全省90%。

无锡市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摆到全局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推进太湖治理这项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重大工程中,不断交出高分答卷。

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在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太湖连续14年安全度夏,太湖无锡水域实现了质量更高、成色更足的“两个确保”,成效体现在四个“最”上:

2021年湖体水质为近10年来最好。总磷浓度为0.064毫克/升,总氮浓度为1.21毫克/升,同比分别下降22%和2.4%。总氮连年持续改善,总磷反弹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蓝藻水华为近5年来最少。监测到的蓝藻水华88次,同比减少25次;平均面积66.3平方千米/次,同比减少19.6%;蓝藻密度626万个/升,同比下降49.1%。太湖发生小范围水体异常4次,较去年同期减少6次,为近5年来最少。

断面水质为近5年来最佳。1月~11月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为91.5%,比2016年提升近54个百分点。

入湖通量降幅为近5年来最大。湖西区8条主要入湖河流总磷通量同比降低21.2%,下降幅度近年来前所未有。

“夏病冬治”,以组织力强化系统治理能力

时间识人,岁月识心。无锡市连续六年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春“第一会”。2020年12月,较以往提前4个月召开太湖安全度夏工作部署会,提出坚持“夏病冬治”、及早部署、及早施策,对源头治理、调水清淤、机动打捞和离岸防控能力建设、藻水分离能力建设、应急处置等工作,系统布局、精准要求。

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多次视察太湖安全度夏工作,无锡代市长赵建军上任伊始即开展太湖安全度夏专题调研,分管市领导多次深入防控一线现场安排安全度夏工作。无锡市各相关部门、沿湖各地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纷纷靠前指挥狠抓落实,形成了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高位推动、高频视察的背后是一系列布局全面、措施有力的制度机制。无锡市将河(湖)长制工作、入湖河道及支浜水质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定期通报环境质量状况,对履职不到位、工作推进不力、管辖区域水质恶化的河(湖)长、断面长,实行约谈、媒体曝光;制定并出台《关于对污染防治攻坚不力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严格惩戒措施的实施办法(试行)》,严格环境质量考核,通过收取惩戒金、暂停项目申报、暂停生态环境类荣誉表彰、对主要领导实施约谈、曝光等措施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结合实际制定无锡市治太实施方案,出台《无锡市进一步深化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意见》等多个专项规划或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无锡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关于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机制的意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划定和“三线一单”编制,建立健全完整的太湖蓝藻防控体系和安全度夏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治太督查考核办法,完善通报制度,建立市、县、镇三级考核体系。

精准施策,以统筹力筑牢科学治太根基

太湖治理,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是第14个年头。14年,太湖长治久清的拐点仍未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治理难度之大。

757亿元,这是从2007年以来无锡市治太的总投入(其中约87%为无锡市地方投入)。无锡市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定与执着,始终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

在产业转型上,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优化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十三五”以来,压减钢铁产能520万吨、水泥产能30万吨,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25万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88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4.6%。

在污染减排上,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49座,总规模达251.2万吨/日,执行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特别排放限值,“十三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超过4500公里,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部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内领先的准Ⅲ类标准。城市之外,农业污染治理成为治太新重点。以太湖一、二级保护区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水体水质的影响。

在河道治理上, 2007年无锡市实行河长制,成为打破“九龙治水”局面的关键一招。如今,无锡全市5635条河流、28个湖泊和19座水库已实现河长湖长全覆盖。2021年在完成前一轮161条河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启动美丽河湖暨新一轮552条河道综合整治,计划用一年时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三年时间实现优Ⅲ类比例90%的目标。

在生态保护上,统筹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形成“一圈两区”的生态保护格局。沿太湖500米范围内退耕、退渔、退居,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绿地,实施工程累计修复28处省级重点湿地,修复面积达5.1万亩。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水利现代化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

在“减负扩容”上,无锡市也下足了力气。2007年以来,无锡市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约2810万立方米,累计打捞蓝藻1800万吨,打捞量占全太湖打捞量的90%以上,有效削减湖体内源污染。同时,通过望虞河“引江济太”超110亿立方米,梅梁湖调水引流116.7亿立方米,有力促进太湖水体流动和水质改善。

科技指引,以创新力提升精准防控水平

治太14年,也见证了无锡市在精准防控上的科技创新之路。

在藻型生境条件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加强藻情监测预警,及时打捞处置是保障太湖安全度夏较为有效的手段。目前,无锡市已建成“水陆空天”四位一体的监测预警体系,对142公里太湖岸线、84个蓝藻打捞点、89个视频监控点巡视全覆盖。今年,无锡市首次在太湖安全度夏巡湖工作中采用无人机“巡飞+视频”实时直播方式对太湖沿岸水域蓝藻水华情况进行立体式监控巡视,实现了前方图像实时传输、后方指令实时传达,保障了问题反馈的即时性,为合理布设蓝藻打捞、精准扫除打捞盲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蓝藻打捞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传统打捞的基础上,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磁补船、与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702所合作开发的移动藻水分离船等新型打捞力量的加入,有效提升离岸机动打捞能力。此外,利用固定加压控藻深井、移动加压控藻船进行应急处置,全力避免蓝藻堆积情况出现。

如何对这些藻泥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无锡市首创“蓝藻藻泥压滤干化焚烧”无害化处置新路径,总投资4.5亿元,建成投运日处理藻泥1000吨的藻泥压滤干化焚烧项目。同时,积极探索藻泥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建设30吨/日藻泥脱毒生产蛋白饲料、50吨/日藻泥生产氨基酸等两个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新 篇

无锡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太湖作为无锡市的母亲湖,孕育滋养了无锡市人民,是无锡市发展的优势和财富,只有还太湖一湖碧波,才能无愧于大自然的丰厚馈赠。

当前,太湖治理正处在攻坚治本、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湖体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无锡市作为江苏省治太工作的主阵地、主力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还有很长的路要坚持走。

12月2日,无锡市召开太湖安全度夏工作总结部署会,新一轮治太工作已经拉开帷幕,围绕“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的思路,要求立足“早”,着眼“治”,抓牢“控”,始终绷紧“两个确保”之弦,久久为功抓出太湖治理新成效,“争第一、创唯一”,推动太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怀揣期待,盼望着新时代的“太湖美”再次唱响,太湖明珠以更加耀目的姿态,更明艳的风光重回世人眼前。

无锡市生态环境局 供稿 王佳珺 陆建华 摄影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