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文化
3上一版
 
一湖碧水入画来
星球研究所:藏在精美大片里的“科普控”
书讯
守住保护与发展的底线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球研究所:藏在精美大片里的“科普控”

▲图为“火烧”贡嘎。 摄影师:逸思/星球研究所
 

◆本报见习记者尚玉

293篇原创内容,730万粉丝关注,有人将这个微信公众号称为“手机版的国家地理”,有人称它的创作团队为一群探索极致世界的“地理控”。他们用精美的图片和地图、兼具科学严谨与文学美感的文字,向人们展现了认知现代中国的独特视角。

那么,定位于“探索极致世界,解构世间万物”的公众号“星球研究所”(以下简称星研所)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聚焦——

大到浩瀚宇宙,小到尘埃颗粒

走进星研所的办公区,映入眼帘的是由4张长图构成的世界地图和书架上摆放的各种奖杯、专业书籍。在紧凑的工位上,员工们神情专注,键盘鼠标敲击声此起彼伏。

创办这家科普自媒体机构,缘于耿华军的个人爱好。2016年,手机阅读广泛兴起,作为地理爱好者的耿华军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于是他萌生了自己创作的想法。

孤军奋战,并不容易。直到2017年5月,他才结束这样的日子。

“这一切只因为我们热爱这片土地。”说起加入星研所的原因,主编魏桢、影像部负责人任炳旭,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探索极致世界,解构世间万物”,这个看上去很宏大的目标,也是缘于这种热爱。

大到浩瀚宇宙,小到尘埃颗粒,都是他们的关注对象。生态环境亦在其列,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国家公园建设等一系列作品相继发布,让星研所成为人们认识生态、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耿华军说:“我们就是要追求深度内容、具备留存价值,给予读者视觉和文字上极致精美的体验。”

坚持完美与严谨,让他们对这片土地解剖得更细。“我们坚持目录式的创作。”魏桢说,“比如我国可以按照省级行政区或者不同的生态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只不过优先创作哪个,会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来定。”

解析——

多元视角阐释生态环境问题

2020年春节期间,京津冀地区遭遇重污染天气,很多网友对其成因一知半解。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受到污染物排放、气象、地形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治理工作也涉及多个领域,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因此,如何将生态环境问题客观地呈现给读者、如何做出让大众获益的科普作品,成了星研所思考的关键。

“虽然网上的相关报道并不少,但信息呈现较碎片化。若能帮助读者整合这些信息,则可呈现一个值得收藏的、全面、客观的‘手册’。另外,我们也希望提出一些观点,供读者思考。”魏桢说。

星研所耗时整整一个月,通过近万字文章、73张图,对“雾霾”做出相对全面、系统、客观的解读。2020年3月5日,《中国雾霾说明书》上线发布,解答了雾霾的成因、应对之道等问题。

网友“LITC小刚”说:“感谢编辑这篇全面客观的文章,不仅知道了产生雾霾的成因、来源,更知道了它的治理难点和对我们的影响。”

那么,如何保证科普文章的全面、客观、准确?

在星研所,审校环节不容忽视,由内审和外审构成。内审,由内部不同领域的同事交叉审核;针对一些复杂的选题,星研所会邀请外部专家进行二审,即外审。《中国雾霾说明书》的外审,就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所教授段雷,王书肖教授也给予技术指导。

在星研所,专业并不代表“单一”,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才能让作品呈现得更加全面。

“看待问题视角丰富,是我来到这儿最大的收获。”魏桢说,“就像《碳如何玩转地球?》,大众讨论主要停留在国际碳减排现状上,针对碳本身的介绍较少。所以我们从缘起、无机世界、碳基生命、碳基文明、气候革命5个方面,全面剖析碳,解读碳减排碳中和的意义。”

网友“尘盐”评价这期作品:“从地球上碳的大循环角度,彻底说清楚了碳流动、碳含量和地球表面样态的关系。无机碳循环、短期有机碳循环和长期有机碳循环的区分非常清晰,这下对减碳的道理完全明了了。”

审美——

3000多名摄影师赋科普予艺术性

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为名片的四川省成都市,有着“两山夹一平原”的独特地貌,但很少有人可以欣赏到这番地貌,因为那里时常被雾气笼罩。

摄影师嘉楠捕捉到了。大概是执着与坚持,让他记录下这个瞬间。他连续3年,每天早晨6点登上成都东侧的龙泉山采风。幸运的是,2017年6月5日,天气前所未有地晴好,他抓住机会一连拍摄了32张照片,最终拼接成了一幅真正的成都全景图。全景图不仅记录了城市风貌,还将成都的基本地理格局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嘉楠这样的合作摄影师,星研所共有3000多名。

如果说嘉楠捕捉了成都的“惊艳一瞥”,那么李珩则记录了冰川的消逝。“把中国的冰川看遍”,是常驻西藏摄影师李珩的理想。他虽年轻,但拍摄冰川已有七八年,发表了冰洞、冰塔林、冰舌、冰碛湖等作品。

“几年前,李珩拍摄了一处冰洞,但2020年再去的时候,那处冰洞已经消失了。”任炳旭介绍,李珩经历过一些冰洞的消逝,也看到了一些冰碛湖的退化、冰塔林的减少、冰舌的后退等,“对他来说,风景会消失,所以要用影像记录下来。”

星研所的合作摄影师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坚持探索。比如,陈剑锋是一位民航摄影师,他的横穿天山、黄土高原等作品,就是在民航飞机上以极高的视角俯拍呈现地貌特征的。

照片除了有“料”,还要“美”。在摄影师们看来,作品不仅要呈现高密度的信息,还要展现在光线、构图等方面的艺术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这也正是星研所一直以来的追求——以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像艺术家一样,用图片、影像让读者从不同尺度阅尽中国,轻松愉悦地漫步在“中华美术画廊”。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