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下一版4
 
鸟儿南下越冬,保护者为何雪天仍不得闲?
革命老区有了绿色发展“密码”
新疆保护修复湿地 候鸟变“常客”
图片新闻
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
浙江八大水系今起统一禁渔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平昌建设生态产业体系
革命老区有了绿色发展“密码”

 

◆本报通讯员 周良健 杨霞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位于川陕革命老区,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于2020年初退出贫困县序列,累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万人。

在脱贫摘帽、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平昌县选择了一条“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产业而富”的路子。这里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呵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共享生态红利,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小小青花椒,带动村民富

地处平昌县土兴镇的铁城村,海拔600米,原是一片荒山野岭,杂草丛生,当地曾流传着“铁城大茅坪,地无三尺平,栽啥啥不行”的顺口溜。

2013年,在绿色产业政策引导下,当地居民王宪昌返乡创业,成立万城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栽种青花椒,形成一个基地带动一片百姓致富的“链条效应”,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而在土垭镇大岭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长势正盛,给昔日的荒山坡披上了绿装,也让当地村民的生活更有盼头。

王维安曾是村里的贫困户。3年前,村里招商引资引进了项目,流转土地建起了青花椒产业园,王维安便在花椒园找到了一份管护的工作,同时利用在花椒产业园学到的技术,在自己房前屋后栽种青花椒,发展小椒园。每年1万多元的务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小椒园收入,让他家提前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

像王维安这样依托产业园发展小微经济脱贫致富的村民,在平昌还有不少。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自然禀赋,平昌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尤其是让荒山生财的青花椒产业,成为平昌重要的绿色产业密码之一。如今,全县建成青花椒基地35万亩,建成集加工、交易、研发于一体的平昌青花椒产业园,形成了青花椒全产业链布局。

2017年,平昌青花椒获评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2021年,全县投产青花椒面积8万亩,产值1.8亿元,带动了8万余农户增收致富。

平昌县更是初步形成了3个“3+1”生态产业体系。特色农业以“花椒、茶叶、生态养殖+休闲农业”为主,绿色工业以“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现代服务业则以“商业贸易、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为主,生态经济格局初步形成,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优势初步显现。

“常态蓝,高级绿”成发展底色

隆冬的清晨,走进笼罩在晨曦中静谧而美丽的龙潭溪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碧水绿树,民乐景美的生态画卷。

2017年3月,平昌以龙潭溪为突破口,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龙潭溪两岸道路、景观、污水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对河道进行清淤和堤防加固,实现了龙潭溪的华丽蜕变。

为了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平昌大力实施绿化行动,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2.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15%。推进河(湖)长制,境内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同时,平昌推动“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乡镇场镇污水处理设施38个,建成县城垃圾压缩站3个,片区垃圾中转站13个,基本实现了城乡垃圾和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平昌县还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1%,PM2.5年均浓度22.2微克/立方米。“常态蓝、高级绿”已成为平昌县最靓丽的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平昌百姓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的腰包更鼓了,生活环境越来越美。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