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沿岸百姓的幸福感水涨船高
“海绵城市”理念融入乌鲁木齐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
瞄准地方和企业转型需求 加大科技帮扶力度
图片新闻
保护和发展都应该重视当地居民利益保障
发展永远是主题 保护永远是前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瞄准地方和企业转型需求 加大科技帮扶力度

 

上接一版

首先是“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深化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在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等54个城市深入开展O3污染成因综合分析、主要前体物来源与管控对策、PM2.5和O3污染天气应对等研究,提出因地制宜的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综合解决方案,提升各地PM2.5和O3协同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以水生态保护为核心,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第二期),印发《关于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二期)工作的通知》,选择长江流域53个城市开展二期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助力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此外,以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为目标,选择沿黄有关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提升黄河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将推动“一题一训”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定期征集地方技术需求和工作难点,形成培训主题和计划,重点围绕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长江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组织专家开展20次以上的网络直播技术培训。总结、评估和筛选水专项优秀成果,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推动水专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推动“一事一议”科技咨询服务。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遴选各类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入库,与有关省市建立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完成200次以上的科技咨询服务。

加强创新平台能力建设,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生态环境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原创技术支持。

“2022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源头创新和原始创新,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契机,积极与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沟通,继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学观测站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邹首民说。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优化、新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部级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服务‘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一步凝练创新方向和创新目标,按照‘突出质量、优化同类、填补空白’的原则,针对陆海统筹、水生态保护、土壤污染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方向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等。持续开展重点实验室综合绩效评估,加大动态调整力度,引导重点实验室做精、做优、做强,对于创新能力不强、支撑环境管理力度不够的将予以摘牌。”邹首民表示。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促进全民行动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生态环境部也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为重点,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以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等热点内容为主题,持续做好‘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大学生在行动’等生态环境科普特色活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创作一批科普作品,完成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创建工作。”邹首民指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