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
生态环境部公开中碳能投等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
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坚强纪律作风保障
吉林省组建11个工作组下沉一线
主动担当的“90后”
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数据新闻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本报记者王珊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湛蓝通透的天空通过中外运动员和记者的镜头登上各大媒体,得到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赞誉,其背后是我国空气质量连续8年改善的成效。

2021年,全国339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7.5%,比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PM2.5浓度平均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各地成绩单也十分亮眼,“首次达标”“最好水平”等字眼频频出现,如何看待已取得的成绩,未来需要怎么干,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厚积才能薄发

2月4日至20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2%;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38.1%。2月4日冬奥会开幕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低至5微克/立方米。

“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人努力’和‘天帮忙’。”刘炳江并不避讳气象条件在其中的作用。

诚然,赛事期间北京市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与历史同期相比,气压和风速偏高,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偏低。2月4日前后,北京、张家口等城市持续受到偏北冷空气影响,大气扩散条件总体相对较好。加上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清新过节,“冬奥蓝”才得以呈现。

不过,厚积才能薄发。

“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连续5年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统筹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联治,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同呼吸、共命运’……若非长期坚持不懈治理打下的良好基础,环境效益的释放也不会如此稳定。”刘炳江表示。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电机组近2亿千瓦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粗钢超过3亿吨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排查并分类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家,实现动态清零;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现存燃煤锅炉数量仅为2013年的1/50;散煤替代累计完成2100多万户,平原地区基本完成冬季取暖散煤清洁替代,减少散煤使用量5000万吨左右;全面推行车用油品和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提前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100万辆……

这些饱含汗水和努力的数据,是确保蓝天常驻的重要支撑。

肯定成效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

2021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3%。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山西省PM2.5年均浓度平均迈入“30+”;吉林省PM2.5年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首次达标”“最好水平”等描述出现在各地治气“成绩单”上,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去年夏秋雨水偏多的缘故。

以2021年8月为例,这个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8.3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多12.4%。多风多雨的确是去年影响PM2.5浓度的一个客观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夏季南方多地高温天数也不少,但臭氧浓度上升态势得到了遏制,这有力证明了各项举措的扎实有效。在多地夏季温度破历史极值的情况下,2021年5月至9月,重点区域11个省份臭氧平均浓度同比下降0.6%,平均超标天数同比减少7.7%。

空气质量改善并不是一个直线下降的过程。刘炳江表示,其中涉及本地减排、周边减排和气象条件三大因素。在改善过程中,这3个因素发挥的作用此消彼长,根据京津冀区域气象条件的分析结果,“十四五”后半程不利气象条件出现的频率可能会增加,这意味着气象条件制造的困难会增加。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