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文化
3上一版
 
魏公村“老村长”
5G新阅读让文学出圈
《大运之河》在浙开机
唱给崇明岛的一首情歌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2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魏公村“老村长”

 

◆特约撰稿 郭宗忠

在车水马龙的北京中关村南大街、靠近国家图书馆的魏公村地区,有一棵矗立在路中间的老槐树。它高近二十米,树干有两三个人合抱那样粗,枝繁叶茂,周围还特地建有护栏。

在高校云集、居民众多的魏公村地区,它像一位饱经沧桑却充满温情慈爱的老人,见证着莘莘学子的历练成长,也守护着普通百姓的岁月流转。它的身上,也充满着悠远的历史和别样的温情故事。它就是被我们称为“老村长”的老槐树。

300年的老槐树

据当地居民讲述,这棵老槐树有近三百年的树龄。然而,魏公村在1949年时还是只有十几户农民的小村落,为什么会有这样高树龄的大槐树呢?

这要从魏公村村名的来历说起。魏公村是由古代畏兀儿(即今维吾尔族)人在这里居住和通商演变而来的。从唐代开始,西北的维吾尔族人往来于新疆与北京之间,在北京落脚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魏公村所在地。

那时,魏公村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族人进出北京的“驿站”。特别是元朝定都北京后,大都西的维吾尔族人聚居在此,被人们称为畏吾村。 清人乔松年《萝亭札记》中载:“畏吾村,盖京西直门外村名,本西域畏兀部落,元太祖时来归,聚处于此,以称村焉。”到清代,畏吾村这一名称依然沿用。

诗人王士祯、查嗣瑮、法式善均在文中提及畏吾村。在康熙年间,畏吾村也称“魏吴村”,乾隆年间又称“卫伍村”。直到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绘制的《实测京师四郊图》中标有魏公村,“文革”改成“为公村”,1982年又恢复“魏公村”原名。在魏公村附近西三环路上的一座立交桥至今仍称作“为公桥”。可见,魏公村的语音以及字词的演变,也是维吾尔语相近音的不同写法而已。

上世纪50年代初,政府将原住红庙、白祥庵村等地的100余户居民迁至魏公村,成立了四季青公社万寿寺大队魏公村小队。之后,随着城市发展需要,上世纪50年代后,魏公村周围相继建起了北京外语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等。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村周围的农田菜地就完全被新建的居民楼等建筑取代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商业复兴,很多人到魏公村一带经营餐馆。因为临近中央民族学院,这里陆续出现东乡族、藏族、朝鲜族、傣族、彝族等民族经营的餐馆,逐渐发展成了多民族餐馆一条街。特别是维吾尔族餐馆经营的烤羊肉串、抓饭、烤馕、薄皮包子、拉面、汤面片等美食,广受人们青睐。

如今,这棵大槐树具体什么年代栽下的已经无从考证,也许还有大槐树的祖先们,它们一直站在魏公村的这片土地上,守护并见证着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变迁的历史,也见证着当代民族发展的融合。

作为魏公村的“老村长”,它还见证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京赶考”的场景。

1949年3月25日清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乘坐火车从涿州到达北平西郊的清华园车站。下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颐和园出发,前往西苑机场,参加隆重的阅兵仪式。当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前往西苑机场所走的路线,大部分为今天的颐和园路、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南大街,这一路线以前称为“白颐路”,其实名字叫“西颐路”。

西苑机场在距离颐和园不足千米的西南方向,只是中间都是乾隆时开垦的京西稻田等农田,当时没有直通的公路,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考虑到首长的安全,最终决定经海淀镇、魏公村、白石桥,再向西折,经三虎桥、车道沟、板井,绕一个大圈,到南坞村西面的西苑机场。

而“老村长”当时就站在魏公村路边,看到了领袖们“进京赶考”的风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曙光。

人与古树新篇章

如今的中关村南大街,是白颐路的一部分,从前叫白石桥路。紧邻国家图书馆的白石新桥,是1997年在原址上新建的桥。原白石桥,是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郭守敬开通瓮山泊水到什刹海水路时所建,因所使用的石料为灰白色,时称小白石桥,明代重建后称白石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保存的白石桥为清代所建。

1936年,宋哲元驻军北平,开辟了出西直门往西到白石桥,再由白石桥往北直达海淀黄庄的柏油马路,由此形成后来的白颐路,时称“西颐路”。这条路东南起自西直门外大街,向西至白石桥,再往北经魏公村、黄庄、中关村,在海淀镇东北角西折,在北京大学和海淀镇之间通向颐和园正门——东宫门。

后来几经拓展,1949年之后,白颐路从六七米宽,拓展到十米宽,两侧和路中间栽植了白杨树。白杨树长得高大,在夏天,树荫几乎遮蔽住了所有的道路,构成了一条北京城西北部最漂亮的白杨树绿色长廊。它自南向北绵延数里,连接起了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圆明园,有“绿色小长安街”之称。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最早苏醒而来的,还有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中关村。1980年,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机构在物理所一间闲置仓库里办了起来,到1987年底,集中在白石桥路、海淀路和中关村路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企业已有148家。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在这里蜂拥而起。

只是,道路在制约着中关村发展的更大空间。1996年起,政府对海淀路中关村部分路段进行改造。白颐路全程修建成四幅路板,全部改为地下管道排水。沿线由原来的白杨树改种以银杏为主的落乔2916株,成为全市最长的银杏街。随着道路拓宽,沿线建起过街天桥,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

一条宽阔的城市主干道替代了原来的乡村公路,而道路两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替代了那些高大的白杨树。

当时,白石桥路边的这棵大槐树,也在修路砍伐的范围之内。

为了留下这棵历史见证人一样的大树,设计者们想方设法,让路边的大槐树保留在了路中间位置。他们为树设置护栏,并在路中间修建了绿化带。

老槐树像是一位饱经沧桑而重新焕发出活力的“老村长”,在城市建设者们的呵护下,发芽开花,并垂下一树的绿荫。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像爱护“老村长”一样,珍惜这片土地的历史,也珍视创业发展带来的一切机遇,包容在这片土地上拼搏的每一个人。

如今,“老村长”不再孤单。从它的护栏开始,在路中间沿路修建起一道隔离带,成为一道延展的花坛。春天,铺满萱草、麦冬等小花小草;夏天,月季、牡丹、玫瑰和蔷薇,依着隔离带上的栅栏盛开,形成一道数千米的“花墙”,瑰丽而缤纷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花香。

在园丁的照护下,“老村长”焕发新的活力,遒劲的树枝上发出新芽,旺盛蓬勃的生命给人生机。而沿路两边次第而建的小花园,成为老村长周边的“桃花源”,花草树木、健身器材、小广场吸引来蹦蹦跳跳的孩子、谈情说爱的年轻人、运动健身的老人……

“老村长”静静地望着这一切。此时,大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