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开展离任审计 为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
“大市场”让环评市场迎来春天
斩断资源开采背后存在的利益链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突围向上
黑臭水体治理看似矛盾又很常见的两大问题
防范被“围猎”要自身硬机制全
别让电池焦虑成心病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市场”让环评市场迎来春天

 

◆张陆军 包存宽

4月10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为原则,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笔者认为,在这一原则下,厘清环评服务的供需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作用,环评市场将迎来春天。

环评市场化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3月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鲜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环评机构出现。2015年环评脱钩,一定程度上造成全国环评队伍质量和数量上的双下降。2017年正式取消环评资质,降低了进入环评市场的门槛,一时间众多环评公司成立,很多原先并不涉及环评业务甚至与环保不沾边的公司进入环评市场。环评工程师数量下降、环评机构数量却大增,无疑造成环评市场结构失衡。各类竞相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便出现“一个环评师短时间内签字数以百计环评报告”等荒唐事件。

《意见》的印发,为未来环评市场的建设提供了依据。首先,应着力于“让需求更好地引领优化供给,让供给更好地服务扩大需求”,推动企业提高对环评质量的要求,让真正管用的环评需求引领优化环评的供给。

一方面,通过生态环境部门严格监管,注重周边居民生态环境投诉并切实维护好居民的环境权益,以及鼓励企业所属行业加强自律等,促使企业真正对其决策和生产经营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负起责任来。让企业认识到,做好决策前的环评,可以规避企业经营的环境与社会风险,降低企业污染治理、环境守法合规的成本,并能够帮助其树立良好绿色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作为环评需求方,从“要我做”的被动环评转变为“我要做”的主动环评,激发出企业对高质量环评、管用环评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和流域环评市场一体化建设。同时,推进主要行业领域(如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及能源、化工、钢铁等),重点专业领域(如大气与气候、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安全、环境风险等),以及不同决策类型或层次(如项目环评、规划环评、政策环评)的环评市场规模化发展。此外,还可以打通从环评到污染治理设施设计、运营维护、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咨询、产品生态设计、绿色营销、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保管家等一揽子服务,做大、做优、做强环评服务商。

其次,不仅要重视环评监管,还要重视对环评市场的监管,真正做到环评监管与环评市场监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环评监管是为了维护环境质量这一公共产品,公众的环境权益不受侵害,避免生态环境风险或重大生态损害、环境污染的发生。环评市场监管则是维护环评市场秩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保证环评市场运行有效。

最后,还应充分发挥公众监督和行业协会商会自治与自律作用。建立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的环评市场发展模式,使环评市场在健康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