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能源汽车消费纠纷问题多、维权难怎么解?
三方面入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为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提供高质量服务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强化企业环境监管
建立完善快递包装循环利用体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方面入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甘杰 谢培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需强化监测先行,以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的导向,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

一是监测先行,科学布局监测网络。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性、系统性,整合各部门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土壤、噪声、辐射、温室气体等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高点位布设的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

以典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通过省市共建、部门共享多元合作机制,增设生态质量监测站点,部门协同开展地面生态观测、样方样地观测和碳通量监测,推动生态质量监测评估。

推进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转变,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互补、固定监测与动态监测结合,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加强监测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不同部门、单位同类监测数据一致且有可比性。

健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强化环境风险预测与预警,推进水质预测预报、异常预警和水环境容量评估,提升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时效和精准水平,逐步开展土壤风险评估和生态风险预警研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实现快速评估突发事件环境风险,研判污染成因并锁定污染来源,有效支撑处置决策。

在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废弃物处理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工作,组建重点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

二是监测灵敏,技术创新促能力提升。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在实时感知、采样分析、溯源追因、应急预警、质量控制、综合评价全链条监测技术体系中的应用。不断丰富监测手段,突出立体性,从地面监测向空、天、地一体监测发展转型,实现从点、线、面多个维度判断环境状况。不断丰富监测方式,突出灵敏性,从单纯依靠定量监测向定性、半定量、定量监测组合运用发展转型,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速感知、范围锁定、精准定量。不断丰富数据价值,突出应用性,完善数据采集、传输、审核机制,推动不同部门间数据联动分析,强化多元数据关联分析,推动各类数据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精准推送。不断丰富技术装备,突出创新性,加快便携、快速、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监测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实现更科学、更精准、更全面、更快速。

三是监测准确,数据权威有保证。加强能力建设。以支撑污染防治为重点,向全面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转型。围绕环境质量、污染源、履约监测等重点领域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实验室分析、执法监测、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监测等装备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加强质量监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监督,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并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各级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境部门按照“双随机”原则,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第三方检测公司和人员信用管理,推动部门协同和信息互认,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长效机制。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严肃查处。

打击弄虚作假。健全防范和惩治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督举报纳入生态环境举报和市场监督举报受理范围,经核实属实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