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生态效益
汇聚青春力量 守护绿水青山
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图片新闻
有机村建设是有机产品 开发的一种新模式
车少人少为何臭氧污染不见少?
明者防祸于未萌 智者图患于将来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2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者防祸于未萌 智者图患于将来

 

◆江虹霖

今年的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14年前,汶川地震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如何减轻灾害风险?加强预警、提升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等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从源头减少自然灾害风险是一项更严峻、更持久的考验。

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引发了全球关注。澳大利亚山火和洪灾接踵而至,美国遭遇龙卷风和暴风雪袭击,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因火山喷发导致整个国家“失联”……全球变暖是引发极端天气、放大自然灾害的重要推手之一。而引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焚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等。

有人说,自然灾害是不可抗力,人类只能被动预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有一部分是自然环境的演变,但很多情况下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自然灾害的人为诱发因素,我们必须主动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生态屏障,应是防灾减灾的一道防线。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国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展开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行动。“双碳”目标对减少自然灾害有重大意义。做好“双碳”工作,不仅能够减少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增多、气象及自然灾害频发,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且能够降低由此带来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灭绝风险,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双碳”目标道阻且长。这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变革,上至国家发展下至百姓生活,需共同做出转变。正如我们熟知的“蝴蝶效应”,一只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同样,每人节约一度电、节用一张纸,每天绿色出行,便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有可能避免一场自然灾害。

防灾减灾并非应急之举。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守住生态环境红线,或许无法立竿见影地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却是长远之计、根本之策。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让生态不再轻易“破防”是对汶川之痛最好的治愈。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没有忘记那一天,也不会停留在那天。我们很好,也会越来越好。”为使人与自然回归和平与安宁,吾辈愿以微薄之力,护家园无恙。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