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文化
3上一版
 
南京的梧桐
以真诚之心,体察自然万物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2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真诚之心,体察自然万物
——叶梅生态散文集《福道》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王琳琳

由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文艺家》杂志社、重庆出版集团主办的“以真诚之心,体察自然万物——叶梅生态散文集《福道》研讨会”,近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北京、重庆两地连线举行。来自中国文学界、出版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福道》以及当前生态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展开了研讨。

重量级嘉宾汇聚一堂,就一本书展开研讨,其规模和层次都是少见的。这与《福道》一书优美灵动的语言、饱满深厚的情感、深刻生动的笔调是分不开的;与叶梅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书写现实生活新变、表达时代精神气象的使命担当是分不开的;更与她坚定自然立场,以广阔的视野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揭示“唯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走上幸福生活的福道”是分不开的。

展现使命担当,以自觉向度聚焦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出席研讨会的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的构建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关注和思考生态环保。

叶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生态环境意识的作家,叶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自觉的生态向度深入思考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后,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处境、人与未来关系,一路去走、去看、去听、去想、去写,反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在美丽的有福之州,叶梅聚焦纵横交错的内河湖溪,聆听156条河道治理的艰辛历程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发出福州生态环境变化给城市未来发展开辟宽阔“福道”的感慨;在渤海湾边的锦绣之州,她以湿地修复治理后翩翩回归的珍稀鸟儿——东方白鹳连缀全篇,生动地勾勒出一幅人类托举生命、生机得以盎然的万千景象;在四川眉山,她眼见乡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一阵阵绿色环保的清风吹动在山间农舍;在雄安新城依傍的白洋淀,她看到了逡巡于湖边的环保监督员,高大茂密的芦苇荡上空鸟儿翻飞,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野鸭成群……

“这是中国当代作家回应时代呼唤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吴义勤表示。

重庆出版集团通过加强策划、深入挖掘、配置资源、推出精品,出版了优秀作品《福道》。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赞叹,重庆出版集团出了一本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好书。

2020年,叶梅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在行走山川大地的同时,拥有了一份更加自觉的使命意识——既有对过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批评和反思,更有对新时代保护生态、重建生态的实践进行的热情记录。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亲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可喜变化,叶梅以鲜活的故事、灵动的笔触记录并展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利用文学和出版载体阐释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宣传推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促进生态文明的构建。

篇篇感情饱满,以深功厚力传递生态审美体验

《福道》中的文章,篇篇感情饱满,语言优美生动,眼光视角独到。其开篇常常开门见山,一两句话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显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也让一幅跨越五湖四海、纵观天地人和的生态图景徐徐铺展开来。

研讨会上,许多作家谈到了品读《福道》中作品的感受与体会。

《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称,叶梅的作品最打动他的地方在于“有魂有韵”,无论是青海湖的鱼,还是巴山蜀水的风土人情、内蒙古草原的蓝天白云,始终围绕着一个魂,“魂像意念,牵动一招一式,韵像好酒,口中余香连绵。”

中宣部副秘书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用“画龙点睛写散文、纸短情长讲故事、如数家珍说文化、浓墨重彩绘山水”来评价叶梅的作品,从文字中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情深意厚,“走一路爱一路,到一处爱一处,爱家乡,也爱山河,更爱山川的巨变。”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著名作家聂震宁则感受到一股“清新的自然气息”,能让读者亲切地触摸到洁净的绿叶、灵动的山川原野、带露珠的植物苔藓。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评价:“叶梅的散文语言自带光亮,简洁明白,就像高天上的流云,辽阔而高远、明亮而灵动。”

专家们认为,成就这一切的是叶梅丰厚的知识素养、娴熟的文字功力以及内心深处对大自然最真诚的爱。

《福道》里的文章有长有短,有的分成小节,有的一以贯之,但每篇都或有起承转合,或有纵向发展,巧妙地将人文知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让读者透过她对自然生态的描写,看到背后人的思想行为的改变,折射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艺术性。

如《福道》中写福州的流花溪:“它并非孤独的小河,它是闽江顽皮的孩子。乳汁饱满的母亲从武夷山向东而来,一路携带起众多儿女,在即将奔向东海之前,更是奔腾跳跃,造化出一条条小溪。这条先是无名的小溪,也是由母亲的呼吸和伸展而生发的。”将闽江与它众多的支流形容为母子关系,亲切生动,很容易牵动读者的情思。

又如《鱼在高原》中写青海湖裸鲤悲壮生命历程的文字:“在这天地间没有帷幕的舞台上,生命如戏剧般进行,悲欢离合,绵绵不绝,一幕幕起落不止。”读来酣畅淋漓、高亢激昂,极具震撼力,描绘一年一度的裸鲤洄游是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过程,牺牲之惨烈,令人惊心动魄。

为《福道》作序的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邱华栋表示,好的文章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情,拥有唤醒读者复杂、丰富生命经验、体验的能力。

在邱华栋看来,《福道》不仅拥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章之道,也体现了“结构之美、疏朗之美、用词准确”的文章之美,为正在推进的文学攀登计划树立了一个标杆,让更多青年作家看到努力的方向。

启示深远,引领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

“生态和每个人都很近,但生态与人们近,并不等于生态文学离人们近。”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一针见血地指出。

但为什么叶梅的《福道》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并引发如此丰富的感受?

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看来,这与叶梅长期以来坚持把散文写在大地上、坚持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人民群众生活当中有关。

《民族文学》主编、评论家石一宁认为,叶梅身上有一股正确的生态观:“她不孤立地表现自然,不因热爱自然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她尤其注意到生态的改善、自然的保护离不开人的觉醒和主观能动性,推动人与自然重新和解,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许多专家也注意到叶梅的少数民族身份和南方巴东文化的成长经历赋予她的创作底色。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表示,叶梅是南方人,是土家族女儿,与江浙地区的婉转灵秀不同,她的身上带有巴东文化特有的精灵、刚烈、果断,同时又深刻、深挚、深情。叶梅对自然的体验带有个人深刻的文明记忆,不是理念的外植,而是有个人深刻的生命底色和情感价值观在其中。

“叶梅的写作可以给很多写作者带来一种启示,就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写作者个人的生命激情,以及对养育自己的自然环境水乳交融的热爱,帮助更好地写作。”陈福民说。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党支部书记王山也认为,叶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让她的散文创作达到了写作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黄开发认为,“少数民族的身份,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叶梅独特的生活认知和生态智慧”,在她的散文深处,赓续着古老民族生态的智慧和山水灵气。

同时,专家们表示,叶梅在创作上强烈的主体意识、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执着深耕的专一态度,亦成就了她的散文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表示,“叶梅一直走纯正的散文创作之路,在正大的散文美学道路上践行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爱”,不被纷繁的散文探索困扰,而是执着、专一地探索写作,最终达到了旁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有感而发,踏实地到生活中去,真切地体验感受,动情动心动脑。一处处山青水绿,见证了新时代生态环境的历史性变化,也成就了叶梅的一篇篇美文作品。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