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知行
3上一版
 
志愿同行 美丽共建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2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愿同行 美丽共建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发言摘登
 

编者按

6月5日,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系列平行论坛之一——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共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书磊出席论坛并讲话。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论坛。来自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志愿者代表共聚一堂,从理论政策、服务实践、案例分享等多个角度,交流理论与实践成果。本版特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在热度深度广度上勤思敏行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长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姚丽

从一名志愿服务管理者、实践者的角度,我认为应该在志愿服务热度上做文章、在深度上下功夫、在广度上开新局,凝聚共识、增进共情;推进共建,合力共治;协力共进,美好共创。

为此,应该从五个方面组织系列行动,包括开展巡回宣讲行动、形象推广行动、文化传播行动、品牌创建行动、社会共建行动,用“闪光的行动”绽放志愿服务光彩。

共建清洁美丽中国,需要汇众智、聚众力、积众筹、联众业,应从五个方面下力气。第一,持续宣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环保理念不断进家庭、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

第二,持续抓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动规划,扎实推进“六大行动”,规划开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餐饮等主题实践活动。

第三,持续加大优秀案例推广力度,着力打造和推广一批可持续开展的品牌项目,发挥其榜样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第四,持续加强制度机制体系建设,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靠机制常态长效的良性循环。

第五,持续培育志愿服务中坚力量,突出机关干部、大中小学生、“五老”人员等重点群体,培养造就更多志愿服务骨干力量。

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林震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素养形成的最主要阶段。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渗透式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此外,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局面。全员培育指的是党、团、队各级组织,教学、管理、服务各岗位,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都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的创建,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全程培育是指从小学到研究生各阶段都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因时制宜、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同时要考虑到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精准施策,务求实效。全方位培育是指运用多途径、多方法对青少年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和行为技能等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之从学习者、实践者逐步成长为传播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充分把握五大创新趋势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强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我国新阶段、新格局下的新趋势。

第一,在参与方式上趋于数字化创新。数字时代的信息技术,拓展并延伸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疆界,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助力。

第二,在工作场域上趋于社区化创新。社区是现代社会基本单元,也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场域。

第三,在空间格局上趋于城乡一体化创新。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功能,通过志愿服务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促进城乡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

第四,在发展路径上趋于双循环化创新。依托现有的国际志愿服务平台,开展国际化人才培训,同时“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反向推动国内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标准和体系建设。

第五,在发展目标上趋于韧性化创新。通过政社协同、社企合作、社社携手等多主体网络,在多元维度上发挥助力韧性社会建设的创新作用,激活社会动能,最终助力环境韧性建设。

强化五个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田成川

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应着力强化五项支撑。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支撑。加快形成覆盖广泛、机制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体系。

二是强化组织体系支撑。借鉴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实践经验,广泛动员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团体组建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指导,促进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发展。

三是强化品牌项目支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贴近群众、社会影响力大的品牌项目,通过品牌项目、先锋组织和优秀个人的示范带动,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创新,增强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是强化激励机制支撑。鼓励国有企业或社会资本牵头成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基金,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重点项目开展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建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荣誉制度和激励机制。

五是强化能力建设支撑。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业务骨干培训,加强经验交流,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快建立国家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资源,便利信息交流和共享,并为志愿者匹配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便捷通道。

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全民化、长期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 胡军

近年来,全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制度政策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公众参与内容和途径丰富多样,在改善人际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参与频次较低,“规范化、全民化、长期化”不足等问题,急需在制度建设、能力提升、宣传引导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一是持续完善制度机制。规范和推行志愿者注册管理、志愿服务记录、激励和保障等制度,维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权益,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二是增强项目和渠道供给。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及参与渠道的宣传推介,引导公众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

三是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依托生态环保专业力量,开发系列培训课程,加强对志愿者和志愿队伍的培训;面向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开展志愿服务相关业务培训。

四是建立志愿服务调查评估机制。定期对地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系统调查评估,及时了解地方志愿服务现状、进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建议,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支持。

凝聚志愿服务力量 谱写黄河口生态画卷

中共东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于红波

山东省东营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上争一流、走在前,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努力谱写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黄河口生态画卷。

一是夯实队伍、机制、平台三个工作支撑,凝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合力。通过开展立体化动员、推动规范化运行、强化数字化赋能,构建起立体化的动员机制、便利化的参与机制和常态化的组织体系。

二是突出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生态特色,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化。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500余个,如为守护黄河安澜,组织实施“护佑母亲河”项目;为保护湿地生态,组织实施“清河碧水绿滩”项目等。

三是抓实品牌、典型、宣教三项引领带动,涵育生态文明共识。突出品牌引领,先后打造“小脚丫”“黄河卫士·福润东营”等品牌;突出典型引领。涌现生态道德教育讲师常燕、黄河滩区守护人林存良等榜样;突出宣教引领,积极推进山东生态文明学院创办,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专业化实训基地。

凝聚青春力量 勇于创新实践

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 周亮

江苏共青团以“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为总揽,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绿色生活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动员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一是广泛发动,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积极与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等部门协调联动,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加强共青团直属队伍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河小青”队伍建设;整合社会各方力量,面向省部属企业、科研院所和省直单位成立行业青年环保突击队。

二是因地制宜,深入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行动。结合建设美丽江苏战略部署,精心打造“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美丽江苏”专项行动,实施“青春新风”共创文明江苏行动、“绘美乡村”增彩生态江苏行动等。

三是主抓节点,丰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内容。充分利用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指导全省各级团组织依托本地特色,设计品牌活动。

四是规范管理,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建立健全制度建设,联合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推进方案》;推广繁荣志愿服务文化,组织专家撰写《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教材,推出“苏小青”“江小志”等形象;强化典型宣传等。

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助力添彩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赵辉

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殷切嘱托,认真谋划、扎实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志愿精神蔚然成风、生态文明花开北疆。

创新活动载体,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积极开展下基层主题实践,创新全息影像、文艺表演、环保漫画等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推进自然学校、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加强自然教育重大课题研究和科普教材开发。

践行为民宗旨,积极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协助开展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等工作,帮助解决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环境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聚焦群众关切,帮助解决扬尘污染、污水乱排等问题,累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800余件。

打造品牌项目,提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影响力。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试点,紧紧围绕“北疆楷模·绿色乌审”新时代文明实践林项目,开展治沙绿化志愿服务。各盟市立足自身实际,同步打造“绿色内蒙古·生态北疆行”等知名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全自治区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166支,志愿者9700余名。

致力推动服务效能最大化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周树勋

浙江省坚持激发公众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引导扩大公众参与,努力实现全省公众由“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理念转变。

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从无序到有序。通过召开浙江省环保社会组织研讨会、公众参与及媒介沟通工作坊等,为百余家环保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育支持,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当好环保“助手”。针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现状特点、参与主体等,因地制宜鼓励各地特色化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如嘉兴创新建立“民间闻臭师”、“环保守夜人”、“民间河长”等志愿服务队,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有效增强企业与群众的沟通与互信,减少投诉隐患,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如2019年—2021年,宁波通过“奉化大堰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立40支志愿者队伍、组建“当地群众+联村干部+学生”为主的40余人解说团队,实现村民意识转变、全民参与。

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守护天蓝地绿水清

中国文联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视协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林永健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光盘行动,并饰演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有所建树的榜样。2018年我有幸饰演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李保国,诠释其奋斗一生的事业;2020年我在电视剧《石头开花》中扮演将“污染村”变“田园村”的晓起村第一书记李爱民,让观众对生态环保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近年来开展了不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志愿者之一,我感到光荣和充实,而且亲身参与这些工作对我诠释角色帮助很大。

作为2022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我将尽己所能,为生态环保事业奉献微薄之力。同时呼吁更多文艺工作者加入进来,为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实现天蓝地绿水清而奋斗。

做青年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先锋

全国青联委员、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会长 方垂弘

从事生态环保公益事业13年,我认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要积极向党靠拢,扎根基层,当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先锋、教育先锋、实践先锋,有效服务中心大局和社会发展,做“冲得出来、顶得上去”的新时代环保志愿者。

一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绿色力量,坚定投身环保志愿服务事业。二是做青年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先锋,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些年来,协会践行“为政府分忧 为百姓谋福”宗旨,从两名专职人员到十多名专兼职人员,带领数百名志愿者行动;从协会到成立近20家单位的省级滨海沙滩保护志愿者联盟、成立福建省青联生态服务团;从简单开展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到专业性推动;从艰难筹集环保资金到成立生态研学部自我“造血”再到携手基金会成立保护母亲河科学放生等专项基金;从地方交流合作到多次走上国际舞台为中国生态环保宣传发声。三是美丽中国建设,环保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作用不可或缺。建议进一步完善对青年环保社会组织、志愿者的扶持政策,加强培训与指导,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多功能“城市客厅” 成服务新阵地

光大环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史春华

光大环境常州垃圾发电厂是建在社区里无围墙、全开放、超低排放的“邻利”型花园式垃圾发电厂,也是集工业参观、休闲、娱乐、健身、环境教育及科普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双彰显、三促进、四坚持,光大环境常州垃圾发电厂充分发挥标杆示范作用,以“三宣”共促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持续开展宣教工作,深化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形式。“请进来”,开展环保参观活动,累计接待参观3016批次84567人;致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发电厂举办各类活动,如常州首届星空读书节启动仪式等,推动文明城市建设。

二是发挥宣导作用,引导志愿者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走出去”,积极携手周边社区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平均每月开展1次至2次“企地共建”。

三是打造宣传阵地,贯通生态文明理念传播路径。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启线上云开放,用VR全景、视频录制等形式,让开放式垃圾发电设施邻利事迹和精神文明风尚进一步辐射发散。

我们将秉承“情系生态环境,筑梦美丽中国”企业使命,动员、引导更多人加入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行列中,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投身志愿服务 守护滨海湿地

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湿地管理部总监 孟祥伟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以“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的“三个一”运营模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全国自然教育的高地。

“一间教室”以“园区不消杀、不做园林式修剪、晚上不开灯”的“三不”原则,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和功能的完整性和自然性,让超过1000种动植物在都市中央自在地繁衍生息。

“一套教材”指学校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教材”,包括携手志愿者研发环境教育活动方案162个,以及《解说我们的湿地》《情意自然体验课程》《在城中央》等系列丛书共15套18本书籍。

“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指由环保志愿教师志愿服务队、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等多支队伍组成的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志愿服务队,共培育自然教育志愿者585名,开展包括运营、生境、教育、宣传等多样性服务。

此外,自然学校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专业导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志愿者专业技能;为志愿者建立交流和成长平台,不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性沙龙分享会等活动,促进彼此交流与学习;营造“家的氛围”志愿者家文化,分层次而全面的表彰制度,让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传承大漠精神 汇聚服务力量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于国庆

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位于我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南部、美丽的彰武疏林草原。1952年建所至今,沙地所科研团队扎根基层70载,致力防沙治沙用沙科研推广服务,现为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等,是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倡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每年接待来访者上万人次。

几代人筚路蓝缕,七十载大漠风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沙地所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1955年成功营造起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开创用樟子松治沙的先例。1978年,沙地所成为全国的樟子松研发中心和推广中心。章古台固沙造林成果为破解全世界的治沙难题找到全新答案。彰武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科学治沙实践开始的地方。

近三年来,沙地所党委以党建带队伍,稳步推进生态建设等中心工作。目前,沙地所正致力建设辽西北沙化土地生态治理典型示范区,通过科学治理规划、生态保护示范、生态产业培育、清洁能源引领、综合循环经济,树立“双碳”思维,蓄积“绿色动能”,打造“中国沙地硅谷”,引领和带动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用志愿力量践行环保责任

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五龙口水务分公司副总经理 陈煜

中原环保五龙口水务分公司始终以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为己任,不断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呈现出鲜明的环境教育特色、独到的基地管理模式和显著的环境教育宣传效应。

牢记“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增强公众环境意识”理念,把环境教育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特色和独有的工厂环境,开展以水为主题的环境科技教育,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充分发挥国家环保设施对公众开放及国家环境教育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开辟科普教育新途径。

结合世界水日、六五环境日等节点,举办市民环保体验日和市民看市政等活动,专业人员讲解授课,让更多居民树立节水意识,同时互动回答公众问题,增强体验感。

下一步,公司将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以志愿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