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攻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尾矿库环境监管系统上线
海菜花见证,洱海清波归来
临淄帮扶企业强化臭氧污染管控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环境更美绿意更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菜花见证,洱海清波归来
专家称洱海进入水质改善到生态修复转换期
图为海菜花在洱海盛开。 孔海南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薛丽萍

在云南大理洱海,海菜花正连片绽放。微风轻抚,薄薄的白色花瓣晶莹剔透,与鹅黄的花蕊一同摇曳,远远望去,似雪非雪却胜雪。

海菜花并非仙葩名卉,二三十年前,它是当地白族百姓饭桌上的一道家常菜。但由于水体污染等因素影响,海菜花分布面积日渐缩小,直至被列为濒危物种。

2020年,数量不多的海菜花首次与洱海“重逢”。今年,万朵海菜花成片盛开,这对已经守护洱海17年的孔海南来说,意味着梦想终于实现。

◎17年守护,洱海水质改善见成效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告诉记者,“距上海交通大学真正投入洱海治理工作已经超过16年,我们治理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希望海菜花在这里盛开。”

海菜花盛开,为何能成为洱海治理的最终目标之一?

海菜花是1984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名录的特有物种,多生长于海拔较高、水生态环境极好的湖泊、池塘、小溪或水田沟渠中。云南西部滇西高原湖泊最典型的泸沽湖和洱海都是它的“故乡”。

由于海菜花生长对水质要求极为“挑剔”,因此也成为环境水质是否达标的指示生物。它的出现、消亡都与水质紧密相关,水的透明度没有两三米它不会生长,水质在Ⅲ类以下或是在种植时添加肥料,其都会死掉。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海菜花是洱海的原生态“土著”植物,仅需简单烹饪,它便成为白族家庭一道家常美食。

但随着洱海水质经历了从贫营养湖泊向富营养湖泊的污染加重,海菜花逐渐减少,甚至灭绝。因此,去年10月,在云南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提出要恢复的原生态植物名录中,就有海菜花的身影。

“百姓对海菜花是有感情的。从接到洱海综合治理这个国家重大水专项题目开始,我就在想,什么时候能让海菜花在洱海自然恢复并正常生长,重新成为百姓的家常菜,我就算完成任务了。因此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孔海南说。

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就是一场“生态灾难”。当湖泊中富集了高浓度的营养物质,某些特异的藻类就在短期内疯长,短时间死亡,导致水生态环境急剧被破坏,甚至部分鱼类、沉水植物死亡,洱海也受其影响曾一度“臭不可闻”。

在孔海南看来,国内外大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灾难”之后的治理,均要经历流域截污控污、湖体水质改善以及生态恢复3个阶段,而前两个阶段可能充满了反复、曲折的水质指标恶化,甚至有可能让人灰心、失望。

只有经过漫长的坚守,顶住压力把工作扎实做好后,一些个别的水质指标才能出现逐步改善。孔海南和他的团队,则为此坚持了近17年。

孔海南说,“如今,海菜花的成片出现,源于大理洱海历经了十余年艰苦的截污控污以及近年来水质改善的基础工作,进入了水质改善到生态修复的转换期。这也标志着,洱海在全国大型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中率先进入了第二、第三阶段的转换。”

◎为湖泊保护让路,告别“大蒜”迎来“海菜花”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的比例上升,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其中洱海水质类别由Ⅲ类好转为Ⅱ类。

这背后离不开大理长久坚持的“治水”之路。

2018年6月,洱海环湖截污工程全部闭环,建成6个先进工艺的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全面阻断城镇点源污水直接排入洱海。

大理对洱海27条入湖河流实施治理,已有23条达到Ⅱ类水质。建成“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累计向洱海补水2.5亿立方米。从清洁水源直接流入洱海,增加了蓄水量。

对于当地普通百姓而言,截污控污工作做了多少,总氮、总磷水质指标降了多少,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近年来,洱海水清澈了,臭味闻不见了,阔别二三十年的海菜花重现了,这些变化却实实在在。这与当地政府与群众为湖泊保护让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欧美用来养生的“大蒜精油”曾经风靡一时。大蒜喜水喜肥,是一种环境成本很高的植物。欧美国家放弃种植,选择从中国进口。当时利用大理紫皮独蒜做出来的精油纯度高、质量好、成本低,同等数量产出的大蒜精油是其他地方大蒜的4倍。短短两三年时间,当地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被改种上大蒜。

“洱海没有春夏秋冬,只有旱雨季,到了雨季,雨水将大蒜还未吸收的肥料全部冲进洱海,可以说洱海短短几年内被污染,大蒜是头号‘元凶’。”孔海南介绍,于是团队从保护洱海的角度提出建议,在原洱海湖岸线以内200米设置保护“红线”禁种大蒜,自“红线”至两公里范围内限种。

狠下决心,洱海流域削减大蒜种植12.36万亩。百姓为保护洱海让出了“致富路”,水质好转了,钱袋子怎么办?

为找到让当地农民满意的方案,孔海南团队寻找了很多产值高而污染低的农作物作为替代,如车厘子、葡萄、蓝莓、茶叶、中药材等。 但这些植物过于小众,种植面积最多是1万亩。可洱海流域有土地40万亩,绝大多数人仍然不受益。

因此,9年前,团队就“看上”了海菜花。他们用几年的时间开展研究,将海菜花从湖里捞出,像插水稻一样种在农田里,最后喜获成功,种植面积达到了几千亩。但它的前提条件是——水必须是清澈的“好水”。

收获的海菜花不仅可以供当地人食用,还以每斤40元~50元的价格卖到北京、上海,每亩带来的收益持平甚至超过了大蒜。绿水青山悄然变成了“金山银山”,一条崭新的绿色致富路近在眼前。

孔海南说:“如今,真正原生态的海菜花出现在洱海,对我们来讲是特别珍贵的。海菜花见证了大理政府与百姓以及我们整个团队十几年的努力。”

◎一方治水,多处花开

身为教师,孔海南的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他们把课堂“搬”到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十几年间,团队师生共计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

2018年1月,孔海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0年5月,孔海南已年满70岁,面临退休。扎根洱海畔近17年,这份感情过于深厚,虽然目前洱海保护的接力棒已传到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泽的手上,“再往后,洱海保护的接力棒该传给谁?”成了孔海南很早就在思考的问题。

2019年10月,孔海南在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见证下,慷慨捐资200万元,为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注入第一笔资金。

孔海南表示,“如果年轻教师有与保护洱海相关的优秀课题,我们就大力支持,如果学生有关注洱海的研究,我们就提供助学金,希望吸纳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洱海保护中。”

之后,他又把洱海的海菜花用4口大缸空运到上海,移植到了上海交大的校园中。2021年4月,在上海交大建校125周年纪念日,海菜花和众多大理白族的农产品一起,在众多校友和老师面前出现,向大家传递洱海的绿色文化。

一方治水,多处花开。如今,孔海南培养的已毕业学生中,有在学术领域深耕的学者,有科研机构的中坚力量,还有一群扎根基层、造福祖国各地建设的优秀弟子,而他依然心系洱海。

“不能说出现了海菜花,就意味洱海综合治理到达了终点,海菜花是漫漫治水路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只是表明‘水质改善’的第二阶段与‘生态修复’第三阶段的转换期开始。接下来的生态修复,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治理之路可能还会有反复,还应脚踏实地做好洱海综合治理工作。”孔海南表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