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全民共享?
绿色和若铁路 装点千里大漠
北京布点20余个生态监测站
“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我拍大美中国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6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采用工程防沙+植物防沙模式
绿色和若铁路 装点千里大漠

 

◆陈奕皓

清脆的汽笛,划破现场的寂静。“通车!”6月16日上午10时53分,随着一声令下,5818次列车缓缓驶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站,历时12年规划建设的和若铁路正式通车。这也标志着世界首条沙漠环形铁路正式通车。

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全线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风沙给铁路工程建设带来巨大考验。

新疆和若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王尽忠坦言,铁路要想正常运行,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沙子防住。因此,在开工前,铁路设计者就提出“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的建设理念,将一般后期才安排的治沙工程与铁路建设工程同步推进,并创新采用工程防沙和植物防沙相结合的治沙模式。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若铁路路基设计负责人赵加海介绍:“像芦苇方格这些工程防沙措施,有效使用寿命一般在3年至5年,而植物防沙可以达到30年至40年,甚至更久。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就将工程防沙和植物防护同时进行,等工程防沙失去作用的时候,栽的固沙植物也长起来了,能够长远地起到防沙的效果,这种建设理念在国内也是首次运用。”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酷暑时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3400毫米,种树极为艰难,提高植物的成活率更是难上加难。

2020年6月9日的一场热风沙尘暴,让赵加海至今心有余悸。“15公里以内的已成活林带,大部分遭到严重破坏,梭梭和红柳死得最多,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经过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铁路建设者们在和若铁路沿线修建草方格近5000万平方米,种植梭梭、红柳、沙棘等灌木乔木近1300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

为解决沙漠植物缺水问题,和若铁路还应用了智能化农业灌溉系统,共计打井131口,最大深度280米,覆盖面积达11.35万亩。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通过手机就可以控制和监测灌溉情况。在远离滴灌区域的地方,操作员可以快速完成“开”“关”工作,查看灌溉时间,并做到每个分区灌溉均匀。这种方式,在保障植物需水量的同时,实现了节约用水,也免去了维护人员的长途奔波,节省了人力成本,使得防护带真正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在大漠戈壁中织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为使生态防风固沙林向造福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林转换,确保防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铁路建设者还和当地治沙“土专家”一起,试点“以林养林”发展模式。2020年10月,他们在100亩梭梭林下套种大芸,现在已经初见成效。负责试点工程的巴州瀚海绿洲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志勇表示,在对铁路不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估计很快可以承包给周边农民。

如今,一条连绵近30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生机勃勃,形成了一道与和若铁路并行的绿色长城。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