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创新擦亮可持续发展绿色底色
力争2024年建立政策标准市场协同机制
海南约谈8家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
石化企业如何成为白鹭栖息地?
深圳治水成功背后的秘密
河南对重点行业开展现场监测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治水成功背后的秘密

 

上接一版

保好水提升品质

湿地公园迎来“新客人”

“谈到我们宝安区,有个‘一水密码’——278—299—493。”

什么是一水密码?宝安区石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才河向本报记者解释了密码的由来: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深圳市一级水源保护区存在的1069栋违法建筑和1432宗违法项目应全部拆除处置。其中,宝安区涉及493栋建筑。这是宝安建区以来单项清拆私宅体量最大的一次行动。为了这项工作,宝安区委、区政府抽调了299名干部,大家带着使命和责任连续作战278个日夜,优质高效完成了权属调查、政策制定、补偿认定、谈判签约、搬迁腾空等各阶段工作,提前一个月完成处置任务。

“于是,278、299、493三组数字,就逐渐成为我们精神的凝结。”陈才河说。

宝安区位于深圳西部,山河湖海资源丰富,河流数量占全市1/5,是深圳治水提质和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历史遗留建筑清理的主战场。

因此,宝安区探索出了一套都市型饮用水水库水质保障的新模式:通过修建4座河口生态库,实现饮用水水库与入库河流的物理隔离,从而实现“物理隔离、清污分流、生态修复、调蓄补水”的技术路线。

“我们通过对水库实施‘铁桶式’的保护,将片区5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等污水截排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即我们建的生态库里,经调蓄净化转换为河道生态补水。通过实施清污分流,将流域内清洁基流汇入饮用水水库,既保障了饮用水水质,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分类使用。2020年初,生态堤正式合拢,铁岗、石岩水库水质稳步提升。” 宝安区水务工程事务中心工程四部部长谭辉告诉记者。

7月的石岩湖,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作为生态库之一,石岩湖既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与面源污染之间的一道“物理墙”,也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成为周边居民喜爱的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石岩环湖碧道沿线的四大主题公园之一,目前已完工开放,与陌上花、石头山、青草排3个主题公园串珠成链。湿地公园是石岩环湖碧道的主入口之一,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健身步道、景观桥、禾雀花景观长廊……让湿地公园绿意盎然。

“我们在常水位上种植建造绿篱等,恢复生物多样性,同时还修建白鹭洲,营造大量浅滩浅沟。不下雨的时候,你能看到不少白鹭、白颈鸦等。水环境提升了,这些‘新客人’就接踵而来了。” 谭辉告诉记者。

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深圳下定决心治理沉疴旧疾。几年的时间里,累计拆除建筑面积90.32万平方米,转移人口37350余人,实现了一级水源区违法建筑、违法项目“清零”。在完成督察整改任务的同时,深圳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

工业园变校园

打造“水、产、城”共治典范

保好水、治差水“双线”作战,深圳取得了水环境提升的阶段性成果,并持续破解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难题。从一个小渔村到拥有两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的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但要保住这份好成绩,或进一步“提分”,还需以治水倒逼流域空间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提升,进一步把治水、治产与治城深度融合。

光明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间节点,正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区。人们很难想到,一个曾经的低端产业聚集园区可以变身为现在的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

滨海明珠工业园区产城提升项目是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光明段)重点打造的节点。园区原有工业企业39家,主要涉及塑胶制品生产、五金制品加工及纸制品印刷等行业。

通过茅洲河碧道试点建设开展园区产城提升,光明区将滨海明珠工业园改造作为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使用,主要包括公共教学区和宿舍区,共改造建筑9栋,总用地面积约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

不断完善建筑群的外部空间环境,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改造更新建筑形象,往日排污不断的工业园早已不见痕迹,一座环境优美的开放校区正向市民敞开怀抱。把科创和生态有机融合,这里成为茅洲河沿岸一处绚丽的标志性节点。

“十四五”时期,光明区将以茅洲河水廊道为轴,打造第七大发展片区“光明城市新客厅——茅洲河中央水岸”,推动一河两岸从封闭工业岸线向复合活力水岸转变,通过水环境改善和碧道建设,提高两岸环境品质,激发城市更新、利益统筹等市场主体开发建设的积极性,谋划提供产业升级、高品质城市服务及特色化消费体验的空间载体。这样的创新,成为深圳迈向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水、产、城”共治的重要一步。

不仅如此,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作为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新时代使命的重要区域,也在探索着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

打通山海连接的断点、堵点,整合碧道、绿道建设,推动沿线慢行系统贯通,提升河流水质环境与景观观赏价值,创造一系列公共开放空间,是前海谋划的蓝图。

眼下,《前海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当中,前海将着力推进与东莞滨海湾新区、香港北部都会区生态共治,联动大湾区城市共同推进跨界区域性生态屏障等特色生态空间的保护,加强重点河口污染治理、环境整治等。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幅共建蓝色海湾的美丽画卷将徐徐展开。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